2009年10月3日 星期六

明愛賣物會 (1, 8, 15 Nov)

今年的明愛賣物會就快舉行啦, 帶小朋友去玩啦.

http://www.caritas.org.hk/chn/webpage/news/upcoming_events.asp?news_type=32

今年的明愛賣物會將由十一月一日開始,一連三個星期日於六個地區舉行,詳情如下﹕

日期

地區

地點

時間

十一月一日(星期日)

九龍

界限街花墟公園

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

屯門

鄉事會路屯門文娛廣場

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

十一月八日(星期日)

 

港島

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

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

十一月十五日(星期日)

荃灣

沙咀道沙咀道遊樂場

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

沙田

源禾路源禾遊樂場

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

長洲

長洲北帝廟遊樂場

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




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打好小學英語基礎才是提高英語能力的關鍵

各位,

很好的文章講香港現時小學英文學習問題

Benny

-------- Original Message --------
Subject: 青田教育中心 - 第60 期季訊
Date: Sat, 26 Sep 2009 10:43:28 +0800
From: greenfield <info@greenfieldhk.com>
To: benny.lam@alumni.ust.hk


青田教育中心 - 第60 期季訊

詳情請下載以下連結 :

http://www.greenfieldhk.com/filedata/tbl_newsletter/doc/18_1.pdf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學習筆順網頁 - 在網打中文字, 免費輸出介紹筆順的Word file

各位需要教小朋友寫字的朋友,

真的要去試一試.

http://src.tpc.edu.tw/eword/

Benny Lam

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

≪教孩子成為閱讀高手≫ 擇要

Dear friends,

我近來看完由韓國作家寫的≪教孩子成為閱讀高手≫,有很著。

有興趣可看看我寫的擇要。

Benny

============================================================================================

書名:教孩子成為閱讀高手
作者:南美英 (韓國)
出版日期: 2006年05月20日

1. 為什麼要閱讀
a. 樂趣
b. 思考力更加發達,因閱讀是「言語性的推測遊戲」
c. 提升 EQ
d. 找到可依靠的價值觀
e. 可能內心「散散心」

2. 什麼樣的書是好書
a. 永遠且普遍的價值觀 (i.e. 十歲, 廿歲, 三十歲, 四十再看到覺得好看、很值得, 就是好書)
b. 成長的故事 (e.g. 英雄傳紀: 分離 -> 難苦 -> 成功 -> 回鄉)
c. 探索故事 (神話、偵探、科幻)
d. 上升動機 (洗滌不安, 痛苦或徬徨, 引導進入幸福世界, e.g. 醜小鴨)
e. 能傳達感動的教育 (帶出人生中需要的哲學)
f. 暗示性的開始, 與具有想像空間的結局 (e.g. Alice in the Wonderland)
g. 與眾不同的主角 (e.g. 湯姆歷險記)
h. 簡明的對等式文章 (i.e. 不是教訓式)
i. 與讀者一同參與的作品 (e.g. 「林肯他總是穿著露出腳踝的褲子」比
「林肯是個高個子,他雖然家境貧寒,但他有著不奢侈,也不會憤世嫉俗的個性。」更能給讀者聯想空間)
j. 好的插圖
k. 美麗的裝訂

3.1 閱讀的三個階段
1. 準備的階段
2. 理解/解讀的階段
3. 感想的階段

3.1.1 準備的階段 - 閱讀準備度
a. 文化方面的準備度 (e.g. 家庭及朋友對閱讀的看法)
b. 心理方面的準備度 (i.e. 對於要看的書籍的興趣與好奇心的程度)(訓練法:看書名/封面後, 試想像作家與內容; 快速翻閣書籍, 透過看到的插圖想像內容)
c. 環境方面的準備度 (e.g. 室溫, 噪音, 照明)
d. 身體方面的準備度

3.1.2 準備的階段 - 唸出聲音法 (逐隻仔逐隻仔讀 )
好處一:提昇正確的辨讀文字的初期閱讀力
好處二:協助孩子迅速進入書籍的世界

3.1.3 準備的階段 - 讀默法 (逐段逐段看 )

3.1.4 準備的階段 - 培養語彙力
(e.g. 「花」字, 初小學只會聯想到自己喜愛的花, 高小會聯想到花會讓人變得溫柔)

提昇語彙力的方法
a. 長期持續性的閱讀
b. 與很多人談話
c. 任何事都用話語來指示
d. 邊散步邊問問題
d. 把孩子的不完整句修改為完整的語句
e. 玩語言遊戲 (e.g. 文字接龍)
f. 查字典, 同時學用法, 同意字, 反意字

3.2 解讀是一種只要 訓練就可以提昇的技能。不同的資料與目的,有不同的解讀閱讀方法。

3.2.1. 解讀的方法:故事內容的讀法 (即將書中內容按時序重新排列, 簡易的理解及記取)
- 如何訓練故事內容的讀法:給小孩圖書後說出內容。如不能,
提示「什麼時候?在哪?誰?」。或讓孩子用筆記下,以連環圖方式表現。或試編一個按時序的故事。或看布偶故事後說出故事。
3.2.2. 解讀的方法:要點的讀法 (判斷要點,如內容、主題、人物個性)
- 如何訓練要點的讀法 (從故事中選出不重要的單字或字句。或選出重要的單字或字句。寫下要點講給他人聽。用重要的單字做summary)
3.2.3. 解讀的方法:簡略的讀法 (如讀報)
3.2.4. 解讀的方法:濃縮法 (將一篇內容濃縮成一句或幾句的能力)
3.2.5. 解讀的方法:分析式的讀法 (把看起來好像統一的概念或事物, 分解成不同屬性或要素後再去理解的一種思考方式)
3.2.6. 解讀的方法:關連讀法 (邊閱讀邊整理內容中心的構想,或重要概念之間的意義關係)
3.2.7. 解讀的方法:結構化讀法 (瞭解內容的想法結構)
3.2.8. 解讀的方法:文章脈絡的讀法 (由單字前後的形容/動詞來解釋字意)
3.2.9. 解讀的方法:快速讀法 (e.g. 簡略讀法, 預測法, 單字讀法, 句讀法, 跳讀法)

3.3. 感想的階段 (解讀後進一步自我思考,自動創造意義,並加以推論論、想像)
- 小二就有能力發表感想
- 提升想像力的方法 (a. 選感人肺腑的作品, b. 用言語來表達)

3.3.1. 感想階段:感覺式的讀法 (閱讀時, 感覺人物的心情, 把人物的行與與自己的經驗連接, 想像背景與場面)
3.3.2. 感想階段:想像式的讀法 (想像場面, 場景, 氣氛, 個性, 長相, 表情, 態度, 行動, 服裝, 顏色, 樣式, 大小,
觸感, 聲音, 重量, 天氣, 距離, 寬度, 未描述的一切, 發生事情前的情形)
3.3.3. 感想階段:推測式的讀法(ask Why, If not, so..)
3.3.4. 感想階段:批判式的讀法 (依據標準和基準, 判定對與錯, e.g. 是否真實, 妥當, 各章節的位置放是是否恰當, 主觀性還是客觀性的作者)
3.3.5. 感想階段:創意式的讀法 (把有疑問的地方做記錄, 找出遺漏的事項並補充, 聯想故事發展, 閱讀後想像替代方法, 只看圖畫後填上對白)
3.3.6. 解決問題的讀法 (想像自已是主角, 想想與主角的差別, 代入主角後想像自已會否同樣失敗/成功, 原因如何)


==== Part 2 ====
4.1. 認知發展階段的閱讀

3-4 歲: 圖畫書時期
- 當孩子會自己座, 就可以講一些以小朋友或動物的圖書給他聽。
- 讓孩子把內容表現出來
- 設立一個漂亮的書架

5-6 歲: 聽故事時期
- 講有道得意義的神話故事
- 讀有幻想性的書 (一到四歲:對於幻想則不會產生興致或瞭解; - 五到八歲:對於幻想可以瞭解,並能樂在其中; -
超過八歲之後,由於進入合理性的思考期,因此會對幼想抱持懷疑。), 如人魚公主, 阿拉丁,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
- 父母指著文字來讀給小孩看 (切勿經常問懂子懂生字, 以免失去興趣)

小一至小二:幻想童話時期
- 讀童話書
- 專注閱讀時間10-30分鐘
- 父母與小孩一人一句輪流閱讀
- 與小孩子討論內容
- 試由父母提問, 逐漸轉換為由孩子提問
- 試叫小孩講故事給他人,增加功成感
- 試寫一兩行讀後感
- 小二開始喜歡獨自閱讀, 也從出聲朗讀改為默讀
- 開始尋求複雜架構的故事
- 可試:先把書名遮住, 為書取名;想象故事後主角的發展; 用筆標示重要的部份(作將來寫 Summary 的訓練)
- 開始喜歡閱讀善與惡、真實與偽善、賢明與愚笨、正義與邪惡等道德價值非常明顯的作品
- 討論價值觀,如龜兔賽跑,可以問:烏龜真正勝利嗎?

小三至小四:歷史故事時期
- 脫離自我中心期,進入容觀思考期
- 主題由魔法/公主 轉變為 天地創始,國家朝代
- 喜歡讀真實的故事 (如傳記)
- 因在交友期, 友情有關的書很適合
- 適合看四種冒險故事,
a) 描述少年真正踏上冒險之旅的故事:湯姆歷險記、頑童流浪記、金銀島
b) 無法踏上冒險之旅的孩子們的冒險故事:如尤利西斯號的密航者
c) 奇異世界的怪異小說:如吸血鬼德古拉伯爵
d) 外星人的科幻小說
- 適合讀可憐孩子的故事,閱讀這些書可給予別人同情的強者心態的表現。

小五至小六:知識與論理的時期
- 開始想知環繞著自己的世界的一切
- 如對社會有興趣,會開始看報紙雜誌
- 如對科學有興趣,會看百科全書或科學書
- 如對藝術有興趣,會看藝術家生平的書
- 會開始對歴史小說感興趣
- 處於精神方面的斷奶期,喜歡看友情為題的長篇小說
- 喜歡看偵探小說及推理小說 (但避免出現為金錢殺人,描述死亡等情節)

中學生:自我探索時期
- 因開始反叛,家長只可買適合的書放在客廳。或是買書卷作禮物以鼓勵閱讀
- 介紹淒美的愛情小說(如窄門)以抗衡低俗的談情小說及雜誌
- 可能對反抗及革命的故事感到滿足
- 對偉人的尊愛會減少至一兩個,會開始研究偉人細節
- 最適合的時期看世界文學名著

4.2 和媽媽一起閱讀
a) 在家設立精美的圖書櫃
b) 多帶孩子逛書店
c) 送書給孩子或叫孩子送書給別人
b) 觀賞與書有關的錄影帶 (e.g. 美女與野獸)
e) 父母多閱讀作榜樣
f) 讀後在家討論
g) 寄送書的介紹函
h) 製作閱讀紀錄卡
i) 自製閱讀獎勵計劃

==== Part 3 ====

5. 用閱讀來讀醫治內心裡的病

5.1 擔心外表不出眾時看的書
- 醜小鴨, 美女與野獸, 出賣笑容的孩子 (作者:雅姆仕‧克呂斯, James Kruss)

≪出賣笑容的孩子≫內容簡介 : 這是一個現代浮士德的故事。以信念交換慾望
以微笑交換財富。一位原本笑聲迷人的小男孩提姆‧塔勒,把他的笑容賣給了一位神秘的男爵。兩人簽下了一份協議,男爵可以得到提姆的笑容,而提姆從此可以贏得每一次的打賭。提姆‧塔勒變富有了,卻也失去了原本屬於他那個年紀該有的快樂,他不會笑了…….然後,他開始懷念自己的笑容。原來,笑容比財富更能使人生豐富。於是,他開始展開一項計畫,準備贏回他的笑容、他的人生……


5.2 擔心頭腦笨拙時看的書
- 愛迪生, 愛因斯坦,

5.3 開始有點討厭父母時看的書
- 安徒生的一生, 林肯, Christmas Day in the Morning - by Pearl S. Buck

5.4 與朋友吵架後想要一個人靜一靜時看的書
- 蝴蝶 Schmetterlinge (by 赫曼赫塞 Hermann Hesse) (LCSD 圖書館都有)
http://libcat.hkpl.gov.hk/webpac_eng/wgbroker.exe?200909111320400381750+-access+top.books-page+search+open+BT+Schmetterlinge%23%23A:NONE%23NONE:NONE::%23%23

5.5 心情鬱悶想生氣時看的書
- ≪美德的書≫ ???

5.6 討厭學校想要逃課時看的書
- Jennings goes to school / by Anthony Buckeridge
http://libcat.hkpl.gov.hk/webpac_eng/wgbroker.exe?200909111320400381750+2+search+select+++2+6

5.7 被人取笑膽小而憤怒時看的書

--------------------------------------------------------------------------------

優良圖書附錄 (only those available in LCSD library)

A. 幼兒
- 大象艾瑪 / 大衛.麥基文, 圖 ; 周逸芬譯.
http://libcat.hkpl.gov.hk/webpac_eng/wgbroker.exe?200909111320400381750+-access+top.books-page+search+open+BT+大象艾瑪%23%23A:NONE%23NONE:NONE::%23%23

- 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 / 賴馬文, 圖.
http://libcat.hkpl.gov.hk/webpac_eng/wgbroker.exe?200909111320400381750+-access+top.books-page+search+open+BT+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23%23A:NONE%23NONE:NONE::%23%23

- 小毛找尾巴 / Michael Grejnice[即: Grejniec]文, 圖.
http://libcat.hkpl.gov.hk/webpac_eng/wgbroker.exe?200909111320400381750+-access+top.books-page+search+open+BT+小毛找尾巴%23%23A:NONE%23NONE:NONE::%23%23

B. 低年級圖畫書

- 一片披薩一塊錢 = One pizza, one penny / 郝廣才 文 ; 朱里安諾 圖
http://libcat.hkpl.gov.hk/webpac_eng/wgbroker.exe?200909111320400381750+2+search+select+++8+0

- 猜猜我有多愛你 / 山姆.麥克布雷尼文 ; 安妮塔.婕朗圖 ; 陳淑惠譯.
http://libcat.hkpl.gov.hk/webpac_eng/wgbroker.exe?200909111320400381750+2+search+select+++9+0

- 小兔沙比立大功 / 陳肇宜文 ; 達姆圖.
http://libcat.hkpl.gov.hk/webpac_eng/wgbroker.exe?200909111320400381750+-access+top.books-page+search+open+BT+小兔沙比立大功%23%23A:NONE%23NONE:NONE::%23%23

- 學不會魔法的小女巫 / 陳景聰文 ; 李長駿圖
http://libcat.hkpl.gov.hk/webpac_eng/wgbroker.exe?200909111320400381750+-access+top.books-page+search+open+BT+學不會魔法的小女巫%23%23A:NONE%23NONE:NONE::%23%23

- 小魚散步 / 陳致元[文 圖].
http://libcat.hkpl.gov.hk/webpac_eng/wgbroker.exe?200909111320400381750+2+search+select+++12+0

- 想念 / 陳致元作, [圖].
http://libcat.hkpl.gov.hk/webpac_eng/wgbroker.exe?200909111320400381750+2+search+select+++13+5

- 蹺課的老鼠 / [宮西達也文.圖 ; 侯佩宜譯].
http://libcat.hkpl.gov.hk/webpac_eng/wgbroker.exe?200909111320400381750+-access+top.books-page+search+open+BT+蹺課的老鼠%23%23A:NONE%23NONE:NONE::%23%23

- 我不怕! / 方素珍譯寫. (學研館???)
http://libcat.hkpl.gov.hk/webpac_eng/wgbroker.exe?200909111320400381750+2+search+select+++15+3

C. 低年級童畫書類

- 十五少年漂流記 / 儒勒.凡爾納原著 ; 林惠娜撮寫 ; 黃穗中, 李祥插畫.
http://libcat.hkpl.gov.hk/webpac_eng/wgbroker.exe?200909111320400381750+2+search+select+++16+2

D. 高年級童話書

- 小婦人 / 奧爾科特著 ; 楊玉娘譯
http://libcat.hkpl.gov.hk/webpac_eng/wgbroker.exe?200909111320400381750+2+search+select+++17+0

- 長腿叔叔 / 愛麗絲.珍.威伯斯特著
http://libcat.hkpl.gov.hk/webpac_eng/wgbroker.exe?200909111716060380664+2+search+select+++1+0

- 湯姆歷險記 / [美]馬克吐溫著 ; 林壽祿譯.
http://libcat.hkpl.gov.hk/webpac_eng/wgbroker.exe?200909111716060380664+2+search+select+++2+3

- 愛心樹 = The giving tree / 謝爾.希爾弗斯坦文.圖 ; 鄭小芸譯.
http://libcat.hkpl.gov.hk/webpac_eng/wgbroker.exe?200909111716060380664+2+search+select+++3+1

- 魯賓遜漂流記 = Robinson crusoe / 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著 ; 高誠譯
http://libcat.hkpl.gov.hk/webpac_eng/wgbroker.exe?200909111716060380664+2+search+select+-view+LONGVIEW+4+6

- 爺爺有沒有穿西裝? / 艾蜜麗.弗利德文 ; 傑基.格萊希圖 ; 張莉莉譯
http://libcat.hkpl.gov.hk/webpac_eng/wgbroker.exe?200909111716060380664+-access+top.books-page+search+open+BT+爺爺有沒有穿西裝%23%23A:NONE%23NONE:NONE::%23%23
原著獲1998年德國青少年文學獎圖畫書獎, 德國「最美麗的書」獎, 德國驢耳朵雜誌「不同凡響獎」, 世界最美麗的圖畫書獎, 德國萊比錫「傑出藝術作品獎」.
好書大家讀1999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1999年開卷十大好書

- 西遊記

E. 高年級知識類

- 名偵探貓熊 : 19種驚奇的科學推理 / 柳己韻作, 繪 ; 金炫辰譯.
http://libcat.hkpl.gov.hk/webpac_eng/wgbroker.exe?200909111716060380664+-access+top.books-page+search+open+BT+名偵探貓熊%23%23A:NONE%23NONE:NONE::%23%23

- 我把愛迪生給賣了 / 鄧鴻吉著.
http://libcat.hkpl.gov.hk/webpac_eng/wgbroker.exe?200909111716060380664+-access+top.books-page+search+open+BT+我把愛迪生給賣了%23%23A:NONE%23NONE:NONE::%23%23

- 聰明是看故事學來的 = Les philo-fables / 米歇爾.皮格馬文 ; 菲力普.拉果提耶圖 ; [譚寶璇譯].
http://libcat.hkpl.gov.hk/webpac_eng/wgbroker.exe?200909111716060380664+-access+top.books-page+search+open+BT+聰明是看故事學來的%23%23A:NONE%23NONE:NONE::%23%23

- 因冒險而產生的發明. 2, 尋找消失的時光 / [申應燮圖, 文].
http://libcat.hkpl.gov.hk/webpac_eng/wgbroker.exe?200909111716060380664+2+search+select+++9+0

- 100種大發明的創意 / 金壽璟文 ; 趙賢淑圖 ; [中天翻譯股份有限公司翻譯
http://libcat.hkpl.gov.hk/webpac_eng/wgbroker.exe?200909111716060380664+-access+top.books-page+search+open+BT+100種大發明的創意%23%23A:NONE%23NONE:NONE::%23%23

--------------------------------------------------------------------------------

Christmas Day in the Morning - by Pearl S. Buck


Christmas Day in the Morning - by Pearl S. Buck

He waked suddenly and completely. It was four o'clock, the hour at
which his father had always called him to get up and help with the
milking. Strange how the habits of his youth clung to him still. Fifty
years ago, and his father had been dead for thirty years, and yet he
waked at four o'clock in the morning. He had trained himself to turn
over and go to sleep, but this morning, because it was Christmas, he
did not try to sleep.


He slipped back in time, as he did so easily nowadays. He was 15 years
old and still on his father's farm. He loved his father. He had not
known it until one day a few days before Christmas, when he overheard
what his father was saying to his mother.

"Mary, I hate to call Rob in the mornings. He's growing so fast and he
needs his sleep. If you could see how he sleeps when I go in to wake
him up! I wish I could manage alone."

"Well, you can't, Adam." His mother's voice was brisk. "Besides, he
isn't a child anymore. It's time he took his turn."

"Yes," his father said slowly. "But I sure do hate to wake him."

When he heard these words, something in him woke: his father loved
him! He had never thought of it before, taking for granted the tie of
their blood. Neither his father nor his mother talked about loving
their children - they had no time for such things. There was always so
much to do on a farm.

Now that he knew his father loved him, there would be no more
loitering in the mornings and having to be called again. He got up
after that, stumbling with sleep, and pulled on his clothes, his eyes
tight shut, but he got up.

And then on 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 that year when he was 15, he
lay for a few minutes thinking about the next day. They were poor, and
most of the excitement was in the turkey they had raised themselves
and in the mince pies his mother made. His sisters sewed presents and
his mother and father always bought something he needed, not only a
warm jacket, maybe, but something more, such as a book. And he saved
and bought them each something too.

He wished, that Christmas when he was 15, he had a better present for
his father. As usual, he had gone to the ten-cent store and bought a
tie. It had seemed nice enough until he lay thinking 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 and then he wished that he had heard his father and mother
talking in time for him to save for something better.
He lay on his side, his head supported by his elbow, and looked out of
his attic window. The stars were bright, much brighter than he ever
remembered seeing them, and one was so bright he wondered if it were
really the star of Bethlehem.


"Dad," he had once asked when he was a little boy, "what is a stable?"

"It's just a barn," his father had replied, "like ours."

Then Jesus had been born in a barn, and to a barn the shepherds and
the Wise Men had come, bringing their Christmas gifts!

The thought stuck him like a silver dagger. Why should he not give his
father a special gift, too, out there in the barn?

He could get up early, earlier than four o'clock, and he could creep
into the barn and get all the milking done. He'd do it alone, milk and
clean up, and then when his father went in to start the milking, he'd
see it all done. And he would know who had done it.

At a quarter to three, he got up and put on his clothes. He crept
downstairs, careful of the creaky boards, and let himself out. The big
star hung lower over the barn roof, a reddish gold. The cows looked at
him, sleepy and surprised.

"So, boss," he whispered. They accepted him placidly, and he fetched
some hay for each cow and then got the milking pail and big milk cans.

He had never milked alone before, but it seemed almost easy. He kept
thinking about his father's surprise. His father would come in and
call him, saying that he would get things started while Rob was
getting dressed. He'd go to the barn, open the door, and then he'd go
to get the two big empty milk cans. But they wouldn't be waiting or
empty; they'd be standing in the milk house, filled.

The task went more easily than he had ever known it to before. Milking
for once was not a chore. It was something else, a gift to his father
who loved him. He finished, the two milk cans were full, and he
covered them and closed the milk-house door carefully, making sure of
the latch. He put the stool in its place by the door and hung up the
clean milk pail. Then he went out of the barn and barred the door
behind him.

Back in his room, he had only a minute to pull off his clothes in the
darkness and jump into bed, for he heard his father up. He put the
covers over his head to silence his quick breathing. The door opened.

"Rob!" his father called. "We have to get up, son, even if it is Christmas."

"Aw-right," he said sleepily.

"I'll go on out," his father said. "I'll get things started."

The door closed and he lay still, laughing to himself. In just a few
minutes his father would know. His dancing heart was ready to jump
from his body.

The minutes were endless - ten, fifteen, he did not know how many -
and he heard his father's footsteps again. The door opened and he lay
still.

"Rob!"

"Yes, Dad--"

His father was laughing, a queer sobbing sort of a laugh. "Thought
you'd fool me, did you?" His father was standing beside his bed,
feeling for him, pulling away the covers.

"It's Christmas, Dad!"

He found his father and clutched him in a great hug. He felt his
father's arms go around him. It was dark, and they could not see each
other's faces.

"Son, I thank you. Nobody ever did a nicer thing--"

"Oh, Dad, I want you to know -- I do want to be good!" The words broke
from him of their own will. He did not know what to say. His heart was
bursting with love.

"Well, I reckon I can go back to bed and sleep," his father said after
a moment. "No, hark-- The little ones are waked up. Come to think of
it, son, I've never seen you children when you first saw the Christmas
tree. I was always in the barn."

He got up and pulled on his clothes again, and they went down to the
Christmas tree, and soon the sun was creeping up to where the star had
been.

Oh, what a Christmas, and how his heart had nearly burst again with
shyness and pride as his father told his mother and made the younger
children listen about how he, Rob, had got up all by himself.

"The best Christmas gift I ever had, and I'll remember it, son, every
year on Christmas morning, so long as I live."

They had both remembered it, and now that his father was dead he
remembered it alone, that blessed Christmas dawn when, alone with the
cows in the barn, he had made his first gift of true love.

2009年9月10日 星期四

Good article to share - 高中生準備什麼?

2009年9月4日 - 信報
高中生準備什麼?
程介明

在寧波一所名校,與一批就快畢業的高中生談起如何準備升學,
啟發了我。這所名校,新辦高中,希望畢業生能夠升上出色的大學,也希望他們能夠在境外、國外升學。談論起來,許多事情在我們來說是也許理所當然,在學生來說卻不一定意識得到。在這裏拿來與香港的讀者共享。

第一個話題是:大學以後!

高中生和他們的教師和家長,眼光不能只是盯着大學入學,而要多想大學以後將會面對的一生。也就是要充分理解到:社會變了!有幾個方面,我在本欄先後分別提過,也在不同的場合與不少人討論過;但是一旦合起來,連自己也還有點吃驚。
學歷職業關係變了

一、用非所學。「對口就業」已經不再是常規。在香港,除了醫科以外,即使是像法律、工程,就有一大部分的畢業生並沒有從事法律或者工程;更不用說文科、理科、社會科學。

二、用時方學。與用非所學相呼應的,是許多行業(突出的如會計、創意)都不在乎畢業生的所學,而是期望他們在崗位上按需學習(on-demand)、及時學習(just-in-time)。

三、超越學歷。實際上,同樣學歷的畢業生,即時是同一所大學畢業,從事同一個行業,受到待遇可以差異很大。說明社會不再斤斤計較正規學歷,而轉而注重道德品格、基本能力、靈活變通、學習能耐等等「人」的素質。

四、轉工轉行。現代社會,轉工轉行是家常便飯,失業待業也是司空見慣。人們的職業身份變得模糊難辨,人們對機構的忠誠也往往被迫無以為繼。

五、機構小化。機構的規模愈來愈小、大機構愈來愈少。因此隊伍變小、人員互動愈趨緊密,人際摩擦成為常態;前線人員要為服務對象提供總體方案(total
solution)、個別化服務(customized products);每個前線人員就仿如一個小領導;等等,再沒有按章工作安逸度日的餘地。

六、個體創業。與以上種種想呼應的,是愈來愈多的個體工作者(Freelancer)。他們或則自僱創業,或則同時受僱於多個客戶,或則完全以短期合同形式提供服務。反正不隸屬於任何機構,但是卻全時間地工作。

七、學習落差。既然是「學習型社會」(Learning Society),就有人與人之間的學習落差(Learning
Divide)。就是說:沒有持之以恒的學習意願、韌力、精神和能力,就很難在現代社會中立足下去,也許就會參加到全球普遍的「非自願提早退休」的行列。

以上所說,並非就業掛帥。剛好相反,正好說明瞄準「職場」而獲取學歷的想法,已經不切實際。正規的學歷,再也不是逃避生活現實、繞過人格考驗的取巧途徑。現在是返璞歸真,學生要着力於提高自我的總體素質。
大學學習模式變了

因此有第二個話題:大學在變!

大學也在變,努力追趕社會的變化,面對社會的挑戰。

一、大學不再是純粹「埋頭苦讀」的地方,尤其是出色的大學。知識來源不再局限於教師與課本。大學的教師都在努力尋求最靈活、最高效的途徑,讓學生最有效地學習,但是關鍵還是學生要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

二、大學的學習不再局限於正規課程。愈是出色的大學,愈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在課餘、在校外、在國外有豐富多彩的學習機會:宿舍生活、國外交流、農村體現、跨國扶貧、社會服務、政策倡議、見習實習,加上一貫的體育、文藝、宗教、出版等等,學生面對的是興奮而困難的選擇。

第三個話題:大學收生。

大學的取錄,也往往超越高考分數,而考慮其他廣泛的因素。港大在內地的招生所引起的議論,集中在有些各省狀元落選;人們問:分數高還會不錄取?哈佛的錄取,是專業的招生人員,根據他們長年在各地中學的詳細考察,經過三個月的閉門會議,逐個學生討論才決定的;其中SAT的高成績已是不在話下,不是話題。牛津的錄取,給學生火車票住校數天,互動觀察,給以條件性的門檻分,暫時錄取;於是值得錄取的學生,門檻分就定得低;學業之外乏善可陳的,門檻分就頂得高。在在說明,對於認真的大學來說,高成績對於錄取,是必要的,但不是保證。

於是有第四個話題:高中生如何準備?

高中生假如要考進世界上出色的大學,第一是成績要好!這是無可置疑的;除非是非常特殊的情況,是沒有議價餘地的。高中生需要的,是成績要好,其他方面也要好。千萬不要以為是此消彼長的零和遊戲,強勢的學生,就是強在能夠各方兼備。
大學對高中生要求變了

第二是英文要好。這也是無可置疑的。內地和香港的學生,都有一種傾向,會把英文考試或者測驗的成績,看成是自己英文的程度。這給了學生許多虛假的估量,也讓學生錯失了真正提高自己英文程度的期望。學習英文,關鍵在於使用;在華人地區,起點在於閱讀。

第三是開闊視野。要進入出色的大學,就要有出眾的視野;這是脫穎而出的關鍵。不管是面試,還是美國大學需要的意向書(essay),關鍵都在視野。光靠正規課程是不會擴寬視野的;花幾千元人民幣參加內地的「港大面試急修班」也是不會見效的。我大膽地對高中同學提了三點建議,也許讀者會見笑:一是認識世界當前大課題(如氣候、貧窮、醫療),多看電視的
CCTV9、英文的 Discovery、英文的 National
Geographic;二是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課題,包括一些正規課程裏的有趣課題,上網涉獵英文的維基網,拓寬知識,逐步深入;三是看一點英文小說(非知識性的故事),逐漸增加分量。

這有點像藥方,不過似乎不難實行,而且不費一分一毫。香港的學生又何嘗不可以做?況且,香港學生還有一個優勢:即將在學校中出現的通識課程,恰恰就是為這些準備鋪路。

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正生書院校長陳兆焯 - 校長帶兒子融入正生

Good article to share
===============
正生書院校長陳兆焯 - 校長帶兒子融入正生

http://happypama.mingpao.com/cfm/relation3.cfm?File=20090712/spea/oka1.txt

文章日期:2009年7月12日

【明報專訊】正生書院的學生以沉默、忍耐面對梅窩居民辱罵的一幕,仍然深印腦海。校長陳兆焯培育出來的親兒又如何?

陳兆焯,四十九歲,經常咧嘴而笑,身穿桃紅色polo恤在家中接受訪問。怎麼看,他都不像威嚴至上的傳統爸爸。他帶學生回家過夜,介紹曾經吸毒的年輕人給兒子做朋友,還叫兒子不一定要讀大學……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

陳兆焯的家,沒有豪華的裝修,有點凌亂,客廳設置了小型辦公室。「我的家庭和工作是結合的,學生會在我家住,你(攝記)坐覑的梳化便有學生睡過。這裏最高紀錄收留過廿三個學生。」正生書院位於大嶼山芝麻灣,學生參加馬拉松、接受電台深宵的訪問,沒可能凌晨乘渡輪從中環往長洲,再乘街渡返回芝麻灣,陳兆焯便讓學生在家裏留宿。「有人說別將工作帶回家,雖然某程度上對太太和兒子造成不便,但他們好支持我。」

自小與戒毒學生交朋友

曾經爆竊、吸毒、劈友的年輕人,成為了校長兒子的朋友。訪問期間,陳兆焯的十三歲獨子正跟正生書院的學生同赴河南,探訪正生會於當地設立的愛滋病孤兒院。那院舍結合農場,讓小朋友融入社區,一如結合戒毒與學校於一身的正生書院。

陳兆焯說﹕「兒子一個月大,我便帶他入芝麻灣,因為太太要開會。帶學生出外參加球賽,我也把兒子帶在身邊,還一起到內地幫助小朋友。兒子基本上是跟覑我的,令他多了很多另類的經驗。」兒子八九歲前,他每月帶兒子入芝麻灣一次,放下他,讓他自找樂趣,跟戒毒的哥哥姐姐一起玩,看蛇、看蝴蝶,通山跑。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

俗世眼光以為,近朱者赤,陳兆焯說,如果自己怕兒子受影響的話,就是歧視。若每個人也背負覑過去,就無法站起來。

怕不怕踏入青春期的兒子接觸毒品?他笑說﹕「我話你唔好食呀!否則打爛老竇飯碗呀!」然後正色道﹕「我有擔心,但未至於憂心。我會解釋後果,亦師亦友地分享、教導。」

不逼讀大學 人品更重要

陳兆焯是校長,太太是九龍禮賢學校小學部的校長劉斯嫦。學業上,他對兒子的要求很低,只望他完成中學。「我對兒子說﹕『爸爸讀過大學,媽媽讀過大學,但你不一定要讀大學。』兒子卻答﹕『我想讀大學。』」陳兆焯覺得,重要的不是大人要孩子怎麼樣,而是孩子知道自己想怎樣。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

「我希望他能夠成為他自己希望成為的人,發展他的特質。他不是我的產品,不是在我的影子下生存。

「最希望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做人要負責。成績不是不重視,但只排第二三位。」他說人生有很多轉捩點,香港的成功人士當中,有一半成績不好。讀書好的會走一條正規的路,但亦有另一群人反應快、富創意。

重視交際獨立 承擔後果

相對於成績,他更重視人際關係。「像這次兒子探訪愛滋病孤兒,探訪團之中便有戒毒的學生、銀行家、來自美國的專業人士、大學生等。」爸媽工作忙碌,身在香港,兒子獨個兒隨團出發。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

他很早便已放手,給予信任,讓兒子學會獨立。小三時已獨自過馬路上學,九歲獨自坐地鐵出中環。「如果你不給他機會,他便沒有機會。他在路上要做決定,要解決問題。如果他在途中『瓜鰦』,係會好慘,但當然要面對,人生本來就不該逃避困難。人的成長不是一點,而是一條線,人在錯誤中分析,累積經驗,承擔後果。」當然,信任的大前提是,兒子帶備手提電話,姨姨也在目的地會合。

從未看劇集 愛科普節目

他說兒子很愛學習新事物,可能自己在有意無意中鼓勵了學習。「我們的電視不常開,兒子由小到大未看過一齣電視劇,他看Discovery
Channel,會看教育電視。」也愛看美國科普節目MythBusters。

陳兆焯是香港教育制度下的「失敗者」,自言當年讀書很痛苦,後來到加拿大升讀預科及大學。他說兒子像他,怕悶、愛玩、愛與人攀談、開朗、愛刺激。爸媽是校長,兒子坦言很有壓力。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

這種個性,注定不宜接受死板的傳統教育。他在媽媽當校長的九龍禮賢學校讀至小五。陳兆焯說學校不太傳統,特色之一,是每天下午撥作課外活動、做功課或周會時間。他說當日轉全日制時,他不贊同每堂延長10分鐘,叫太太「千祈唔好,(學生)會死的」,建議用下午的上課時間舉行課外活動。他解釋﹕「叻的學生,自己會讀書,應多點課外活動的時間,增加另類經驗。讀書不叻的,亦同樣需要課外活動。」

反死板教育 轉國際學校

雖然兒子的成績在前10名以內,英文程度不錯,令爸爸自豪。但讀完小五後,還是轉讀基督教國際學校。陳兆焯道﹕「雖然太太的學校已不是很傳統,但始終仍要默書,對兒子來說很艱難。」

對於本地教育制度,陳兆焯坦言﹕「我對香港的教育制度絕對投反對票。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

「我不認為兒子考升中試會學到任何東西。

「轉讀國際學校後,6年班時兒子有天回家後說了一句﹕『我希望不要在平日打風呀!』即是說他很喜歡上學。」

學校每日有音樂堂,鼓勵閱讀,鼓勵上網蒐集資料;不強調傳授知識,重視學習及表達方法。「國際學校就是有這種文化,術科不是唯一的培訓。

「有次學校在傾盆大雨下舉辦陸運會,也有家長前來,傳統學校一定會取消,但學校仍繼續比賽,學生還在水窪裏玩水,沒有家長投訴。」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

學校給予功課的數量,人人不同。「有能力、做得快的,老師會給他多些功課;否則便做少些。香港的教育制度會覺得這是彌天大罪,但生命中總是有人走得快點,有人走得慢點。」

陳兆焯對兒子的期望,也可說是自己的人生目標﹕「我想他做一個開心的人,搵到份工,夠養自己,又有滿足感,可發揮創意。最重要是忠於自己的興趣。」

文﹕潘詠珊

編輯﹕梁佩琪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

統籌﹕陳詠詩

相關文章
■ 管教之道 鬆中有緊

[回頁頂]
親子 | 精叻爸媽 | 專家.交流 | 升學 | 健康 | 會員專區 | 主頁
明報網站‧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2009 Mingp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2009年6月30日 星期二

玩出牛津3龍鳳

Good article to share.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http://happypama.mingpao.com/cfm/Archive1.cfm?File=20090628/spea/oka1.tx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玩出牛津3龍鳳


文章日期:2009年6月28日

【明報專訊】「想子女讀書叻,定要『八自』好。」李微微說。她和丈夫陳文超的三個子女均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長子以一級榮譽畢業,次子更是全級第一,考獲Top
First。陳家以父母為中心,主張在遊戲中學習,營造開心家庭的氣氛,並實施分層負責制,最終讓子女一一進入名牌學府。

走在路上,李微微總是挽覑丈夫陳文超的臂彎,夫婦並肩而行,表現恩愛。女的是退休教師,教地理、體育和英文;男的是退休公務員,畢業於數學系。二人合著《牛津狀元的培育》一書,在書中,李微微自稱「傻大姐」,丈夫的綽號叫「老虎仔」,三個子女分別叫大龍、小龍和小鳳,現於金融界就業。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3張)

傻大姐總是和顏悅色;老虎仔笑起來眼睛瞇成了一條線。「這本書你就當是笑話看吧。」她說。與其說這是一本讀書考試攻略,不如說是一本溫馨的家庭小品。

第一招——以夫妻為核心

想培育子女,他們認為先要搞好夫妻關係。很多父母以孩子為中心,把培育子女放在第一位,其實,夫妻才是家庭的核心。

周末才留給子女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3張)

老虎仔說﹕「原則上,周一至五是我們自己的,他們無權過問,六日才是給他們的。」傻大姐和應﹕「因為沒有父母,就沒有子女。你惜我,我惜你,才會有子女走出來的。你唔惜老公,會有第二個女人惜他的。」無論在現實還是筆下,二人總是夫唱婦隨,他補充﹕「生完一個後,要快點生第二個,大的與小的玩,兩公婆便會有較多時間。」

老虎仔在書中提到﹕「任何事物,從中心向外,才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反之,從外向內,便沒有發展的餘地。父母希望兒女成才,必須要以自己為中心,協助兒女向外推展,使他們有更大的發展成就。」

第二招——坐巴士息紛爭

遇有管教分歧,老虎仔和傻大姐從不會在家吵架,而會走到樓下等巴士。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3張)

等巴士?對!就跳上任何一輛人少的巴士,坐在上層最後一排,然後開始討論。「在巴士上談,不會鬧到反面,說話時會心平氣和。即使別人諸事八卦,但到站了總會下車,無法聽清楚整件事。坐巴士又平,當年三四毫子已行勻全個九龍,又無人趕走。」傻大姐說。不在家說,能避免讓孩子知道誰忠誰奸,得以在子女心中保持形象。

夫妻半圓相處法

這對恩愛夫妻大談相處心得,太太說﹕「每個人都是一個半圓,假如夫婦完全相同,那是不圓滿的,一動一靜,便能拼成圓形。」丈夫補充,如直接指出不認同之處,對方會難以接受,應該為了對方好而好言相勸。他舉例,初結婚時,太太總是餐餐豆腐、芥蘭,食到厭,如直說便會嗌交,他便對太太說﹕「你知不知豆腐中有石膏,你是教體育的,吃得多石膏對骨頭不好呀。」

第三招——爸爸是大玩具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3張)

牛津爸媽的教育理念,是大玩特玩。

陳文超說﹕「我們主要靠玩遊戲,教育理念覑重大家開心,父母要開心,小朋友也要開心。」他覺得現在很多家長過分逼迫子女,很多孩子不開心。李微微則說﹕「要給孩子一個信息﹕爸爸是你們的玩具,而不是要爸爸買玩具。」

親子鬥智又鬥力

讀數學系的爸爸經常與子女玩數學遊戲,令三個子女都愛上數學,長子主修純數,次子和幼女主修數學及電腦。子女時常問﹕「
爹懐,有乜新招呀?」子女的問題令父母思考,玩得多,孩子又會創出新思維。看來,想提升兒女的IQ,父母首先要充滿創意。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3張)

鬥智之餘,也時常鬥力。陳文超建議爸爸可以玩「馬騮打鞦韆」,拉覑孩子雙手,讓孩子踩上自己的大腿、肚皮、胸口,再向後翻筋斗;又或是坐在沙發上,用雙腿做滑梯。

爸爸這件計仔多端的人肉玩具,讓孩子不知不覺間在遊戲中學習,玩出個未來。次子牛津大學畢業後,獲獎學金到劍橋大學進修碩士。長子和幼女工作數年後,再獲得牛津大學碩士學位。

第四招——絕招:分層負責

兒女成才,夫婦歸功於根據管理學原則而實施的分層負責制。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3張)

「在大公司的架構中,如果一個人管理下屬,而下屬又全是平等的話,那人會很難管理的。」在陳家,丈夫負責惜老婆,照顧她,令她開心,給她最好的;大龍負責照顧小龍,小龍負責照顧小鳳,一層層向上負責。

夫妻亦分了工,丈夫負責玩,太太則管成績表。

教識細佬建自信

在學業上,媽媽只會教導長子,不會教導次子及幼女。弟弟遇有不明時,會問哥哥,若哥哥也不懂,哥哥便會問媽媽。這樣,哥哥便可以將不明白之處重溫一遍。升中時,小學學過的已很熟習。教懂別人後,會有自信,亦會受到尊重。媽媽說﹕「有自信、有自尊,就會自律。」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3張)

第五招——千萬別管功課

李微微自小已告訴子女﹕「書是要自己讀的,就像吃飯、上廁所一樣,無人幫到你。」三個孩子從沒補習,讀書全靠自己。

她說自己從不會幫子女執書包,也不會催促、監督子女做功課或檢查功課,只有子女不懂時,才求助於母親。

「八自」為重忌插手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3張)

陳文超語重心長地說﹕「你要記覑這句話:千萬別叫孩子做功課。孩子從幼稚園第一次拿覑功課回家時,你留意一下,他定會自動自覺做功課,一旦催促他做之後,他便不再覺得這是自己的責任。」

「想子女讀書叻,定要『八自』好。」媽媽笑說。所謂「八自」,即是自尊、自信、自愛、自立、自強、自主、自省、自律。

第六招——開飯只讚不罵

賞與罰,父母必須懂得適當地運用。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3張)

夫婦倆從不會在飯桌上說教,開飯是開心時間,不會罵,只會讚。

「如果你在飯桌上教仔,無仔女會喜歡和你吃飯的。」媽媽說。假如到六點,媽媽放工回來後,孩子仍未做完功課的話,便不能和父母一起吃飯,以作懲罰。

「如果孩子做錯了事,我會拉他到旁邊才罵,弟妹未必知道,你做錯事我沒有公開罵你,這樣能收買一個人的心。」李微微說。

為人父母要慎言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3張)

做父母,也要慎言。爸爸說﹕「家長很多時忽略了自己一句說話帶來的後果。」他舉例,有爸爸曾對孩子說﹕「好執玩具啦!你唔執,媽咪會唔鍾意,會嬲鮁。」這句話會令孩子覺得,不收拾玩具不是錯的,只是媽媽會嬲;孩子也會覺得爸爸惜他,媽媽不惜,跟媽媽的關係便不好。

談父母之道,二人滔滔不絕,說得最熱烈的,是一家人的相處樂事,兄弟如何友愛,子女如何感恩。關於讀書心得、面試攻略,卻談的不多。

一家人的親密關係,千金難買,這不是較成績好更難得嗎?

文﹕潘詠珊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3張)

場地提供﹕Metrobooks@Elements(2196 8770)

編輯﹕楊晴

相關文章
■ 數學智多Fun
■ 爸媽心得分享

[回頁頂]
親子 | 精叻爸媽 | 專家.交流 | 升學 | 健康 | 會員專區 | 主頁
明報網站‧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2009 Mingp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2009年5月3日 星期日

閱讀是生命的一部分

閱讀是生命的一部分/上官泰芙
2009-5-3


金 融海嘯來勢洶洶,已持續了半年餘,仍未見遏止,大大地打擊了家長和學子購讀課外書的意欲。網絡文字的流行,吸引了心靈如同一張白紙的小學生,也令家長們大 感「頭痛」,不知如何把他們拉回「書本閱讀」的正常軌道上來。有些專家和作家認為,課外閱讀、熱愛閱讀,是一種長期投資,也是一種長期策略,是無法「立竿 見影」的。我認為這種看法是絕對正確的。惟有對「閱讀」有著正確的認識,才可能將「閱讀」的風氣大大推動,有利於學生的成長。如果一位學子熱愛閱讀,那 麼,儘管他在學業上遇上挫折,也會憑著自修、多讀等途徑去繼續深造,完成餘下的學業;或克服困難,戰勝困難,創造奇蹟。「書」與「增值」能力極有關係,例 子不勝枚舉。

老師鼓勵 效果奇佳

05-06 年「書叢榜」標語設計比賽高級組優異獎獲得者、小六學生何姜俊設計的讀書標語水平就很高:「閱讀,是人生的起點;閱讀,是知識的根源;閱讀,是生命的一部 分;閱讀,是快樂的泉源」。其中以第三句說得最好,即:「閱讀,是生命的一部分」,惟有認識到閱讀不是可有可無,而是提到「生命的一部分」這樣的高度,才 可能在推動讀書風氣方面竭盡全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位於西環的一間小學,迄今已有五十餘年 的歷史,雖然全校不過三百多人,但負責圖書館的一位老師,正因為站得高,看得遠,將藏書只有七千餘冊的圖書館活動,搞得蓬蓬勃勃富有生氣,而她本人除了要 教課,還要承擔全校的圖書課外活動。在07-08年度,她還榮獲「啟發潛能教育」傑出教師選舉優異獎。她是本人所見過的最努力、最富誠意關懷、推動小學生 閱讀的可愛可敬老師之一。她在校訊發表的《閱讀伴我成長路,攜手共闖新天地》、《書香滿李陞》二文,都是不可多得的總結推動讀書風氣的精采文章。本人與該 老師交談過,總括起來,她的經驗包括下列十餘個方面,值得目前經濟不景氣時期以及網絡負面作用太大的年月之中一些中小學參考:

一, 「小蜜蜂Happy Bee閱讀獎勵計劃」。主要是全校每一位學生都獲派一本《閱讀記錄冊》,將閱讀積分登記其中。一如八達通、信用卡的積分超過一定指標而獲獎品的經驗,積分 達到60分可獲「銅蜂獎」,達到100分可獲「銀蜂獎」,達到150分獲「金蜂獎」。全校最高者可獲「榮譽大獎」。此舉的效果頗好,證明有用。

多辦活動 事半功倍

二,成立讀書會。這種讀書會有點像中學的各種學會,主要是通過閱讀而為自我成長增值。成員雖然不可能很多,都是一些熱愛閱讀的發燒友組成,且一周只有一次,但利用不同方式去閱讀(如找金句、設計鼓勵卡、小組討論等),倒是非常有效。有時還為書中遇困難的主角找出路呢。

三,圖書分享。每周一次,在各班分別進行。在班上由同學每人帶一本已讀過的圖書,向同學簡要介紹內容,還與別的同學交換閱讀,最妙的是每人寫有「讀後感言」,彼此交換閱讀。

四,兩文三語Reading Mum。這是該校最為特別之經驗。主要方式是每周兩次,請家長在閱讀時間為一、二年級學生以普通話、英語和廣東話說圖書上的故事,培養學生聽取不同語言的能力。此舉反應熱烈,不少同學的家長也因而「榮任」「故事姨姨」。

五,跨級伴讀。主要源於高年級的閱讀能力比低年級的強,採取了「同步朗讀」和「獨立朗讀」的方式。伴讀可以令閱讀更為準確和流暢,也有助於對內容的理解。通常請四、五年級的學生為一年級學生伴讀中英文圖書,效果奇佳。

六,設計和閱讀壁報,此舉盡見圖書館黃老師的苦心。主要是把讀書城的有關圖書資訊下載貼上壁報讓學生了解。通過這個書海之窗,培養同學追讀好書的習慣。大約每兩個月會換一次。學生有什麼心得也可以貼上去。

七,每年舉辦主題書展至少一次。圖書館與體育科、英文科、常識科、中文科合作,配合「主題」書展,讓學生增加對有關主題的認識。比如該校就舉辦過「心繫北京.情牽奧運」的書展。

家長支持 蔚成風氣

八,家長日書展。和上述書展不同,此類書展主要邀請外面不同的展銷書商來校進行書展,是綜合性的。家長在領取成績表、參觀學校之後,就會陪同學生到展場選購圖書,效果不錯。

九,文學講座。請專家、學者、作家到學校主講各種小朋友關心的不同話題,培養他們的各種不同興趣。講座離不開閱讀、講故事和寫作、作家成長經歷等等。近日一位作家為小朋友對閱讀反應熱烈而感動,幾日之後捐贈了二十餘本圖書給該校。

十,館務家長義工。由於圖書館人手不足,負責的黃老師發動了熱心的家長,成立了館務家長義工,協助處理圖書館的工作。在協助的過程中,家長對學生的閱讀狀況有所了解,也令圖書館的書分門別類,讓學生比較容易找到所要借的書。

該 老師的經驗當然不止這些。她還是一位親切和藹、倍受同學尊敬的老師,而善於總結則是不斷鞏固經驗、進行交流的絕好方法。她的經驗證明「麻雀雖小,五臟俱 全」,該小學雖規模不大,但同學熱愛閱讀蔚成風氣,這都是有賴這類有心的老師所致。他們是一批有心、有力、愛圖書、愛學生的最可愛的人。學生的健康成長, 他們獻上了一份血汗和心力,值得我們欽佩和敬愛。

作者為資深出版人,作家

2009年3月6日 星期五

教學語言:香港怪現象

Interesting articles about education language.


http://www.hkej.com/template/dnews/jsp/detail.jsp?dnews_id=858&title_id=91633

教學語言:香港怪現象 程介明

要是外人看到我們輿論上關於教學語言的討論,一定會覺得奇怪。

比如說,到香港的大多數學校去看看、聽聽,其實教學的語言基本上是廣東話,學校之間差異不大。到底我們在爭論的是什麼?我往往這樣解釋給外人聽:分別在於使用什麼課本、考試用什麼作答。但是要是把這個解釋說給香港的家長甚至教師、校長聽,他們一定會覺得這是一種很奇怪的解釋。家長會說:「最重要的是我的孩子英文要好!」校長會說:「這影響到我們的收生,學校的前途攸關!家長都希望孩子念英文中學。」教師也許會說:「會影響學校的聲譽,我們教書倒是變化不大!」

行政措施代替選擇

又比如說,特別是美國朋友,會問:「你們的法律有規定教學語言嗎?教育局憑什麼規定學校的教學用語?」的確,我們的法律沒有規定教學語言,唯一有關的是「法定語言」。法定語言與教學語言的關係又是什麼?

又會問:「家長有權選擇嗎?家長想要其中一種教學語言,能夠滿足嗎?」我們這裏是由硬性指標和行政行為決定學校採用什麼教學語言,決定的時候沒有計算家長的意願和適合的學生的人數。因此家長的選擇是有限的。假如一位家長的孩子想用英文學習,因為英文中學是極少數,最大的可能是無法如願。劃定學校教學語言的指標,包括學生的英語能力;且不說不能用學生的過去(例如小學的英文教學水平)決定學生的將來(中學的教學語言);即使學生的英文水平非常高,也會因為僧多粥少而無法進入英文中學。這裏不是說英文教學就一定好,也不是說所有的英文中學都辦得很好,而是說:我們是用行政的措施來代替家長作出選擇。這在許多其他社會是不可思議的,因為是不合法的。

歐洲的朋友會問:「香港有語言規劃嗎?」我相信即使我們的決策者,許多人也許根本沒有聽過「語言規劃」這個概念。語言是一個社會的靈魂。語言負擔着一個社會的政治身份、經濟發展、文化傳弘等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在這種種因素中,語言扮演什麼角色?法定語言、經濟用語、文化語言與教學語言之間,是怎樣的關係?家庭語言(母語)、本地共通語、國語、國際語、第二外語之間又是如何的關係?政府、民間、商業活動三個方面如何協調?有研究與沒有研究,有規劃與沒有規劃,社會的語言發展會很不一樣。教學語言其實是語言規劃的一部分。

我們往往以為教學語言只是教育問題,因此請教語言教育專家;語言教育專家於是也純粹從教學效果的角度來提出意見,而難以照顧到大社會環境中的其他因素。語言規劃,當然不止涉及教學語言,也會涉及許多其他的語言問題。比如說,英語電影的中文語譯與字幕、廣告文字的雙語要求、公共交通工具的廣播用語、公營部門的會議用語、地方方言的標準化、等等。

使用就是學習

在香港而言,雖說是兩文三語,其實在回歸以來,我們並沒有認真地為國語(普通話)定位。

歐洲的朋友往往還會問:「為什麼不提倡用英語學習?」因為在歐洲,使用國際語言(其實還是英語)學習,已經從碩士課程提前到本科課程,而且愈來愈進入高中課程。在香港,一直以來支持用粵語教學(「母語教學」)的論據,往往是通過種種嚴謹的、科學的研究,證明用母語教學以後,學生的學業成績(例如會考成績)就會上升。這個結論其實是不言而喻的,用日常的用語來學習一門學科,當然比用外語來學習要快得多、強得多。難道用外語學習會比用本地語學習更有效?因此,這樣的研究,能夠說明同樣的知識(比如化學、地理),用粵語學比用英語學要好;但是不能說明學生不需要用國際語言來學習。那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

也就是說,用中文學地理知識是一回事,學會用英語來學習地理知識是另外一回事。許多朋友也許還以為學好英文就是英文科的成績考得高;他們忘記了,學習英文,完全是為了使用英文;而學習英文,最有效的途徑就是使用英文;在使用中學習,使用就是學習。

這是兩個層次的學習。香港的中學生完全可以有能力在兩個層次上面都成功。正如上周所說,在香港的現況來說,提高中文教學的素質,同時提供更多的空間讓學生使用英語學習知識,也因此通過使用英文更有效地學習英文,這其實是一個輕而易舉的方法。讓大多數的學生在「母語教育」的前提下學好地使用英語學習,這點要求算過分嗎?

拿英文作招徠

有些內地來說的朋友,看到報紙上關於教學語言「微調方案」的議論,經過解釋,還是覺得難以明白。為什麼政府主動放開中英文教學的分界,讓學校有更大的自主權對教學語言作出調整,而校長們反而歡迎政府一刀切?這樣的質疑是很有道理的。教學語言的選擇,歸根究柢,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也是價值觀的抉擇。每一所學校有自己特定的歷史背景、辦學宗旨、學生素質、家長要求等等,需要綜合衡量,才能定下恰當的教學語言。只有學校本身最清楚明白自己應該採用的教學語言。

即使在同一所學校,不同年級、不同科目、不同年代,也會有不同的需要與條件。學校對於設計校內的語言政策(包括教育語言),責無旁貸。過去政府政策的一刀切,也許造就了某些校長的心態,最好讓政府為學校作決定,省得要負起複雜的設計教學語言的責任,也省得要向面對家長的壓力。同理,大家爭相成為英文中學,但又不是胸有成竹去成為真正的英文中學;可以說是純粹拿着英文中學的招牌作為招徠,嗚呼哀哉!專業精神何在?

2009年2月1日 星期日

Is Technology Producing A Decline In Critical Thinking And Analysis?

Another good article to share.

Is Technology Producing A Decline In Critical Thinking And Analysis?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9/01/090128092341.htm

ScienceDaily (Jan. 29, 2009) — As technology has played a bigger role
in our lives, our skills in critical thinking and analysis have
declined, while our visual skills have improved, according to research
by Patricia Greenfield, UCLA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nd
director of the Children's Digital Media Center, Los Angeles.

Learners have changed as a result of their exposure to technology,
says Greenfield, who analyzed more than 50 studies on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including research on multi-tasking and the use of
computers, the Internet and video games. Her research was published
this month in the journal Science.

Reading for pleasure, which has declined among young people in recent
decades, enhances thinking and engages the imagination in a way that
visual media such as video games and television do not, Greenfield
said.

How much should schools use new media, versus older techniques such as
reading and classroom discussion?

"No one medium is good for everything," Greenfield said. "If we want
to develop a variety of skills, we need a balanced media diet. Each
medium has costs and benefits in terms of what skills each develops."

Schools should make more effort to test students using visual media,
she said, by asking them to prepare PowerPoint presentations, for
example.

"As students spend more time with visual media and less time with
print, evaluation methods that include visual media will give a better
picture of what they actually know," said Greenfield, who has been
using films in her classes since the 1970s.

"By using more visual media, students will process information
better," she said. "However, most visual media are real-time media
that do not allow time for reflection, analysis or imagination — those
do not get developed by real-time media such as television or video
games. Technology is not a panacea in education, because of the skills
that are being lost.

"Studies show that reading develops imagination, induction, reflec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as well as vocabulary," Greenfield said.
"Reading for pleasure is the key to developing these skills. Students
today have more visual literacy and less print literacy. Many students
do not read for pleasure and have not for decades."

Parents should encourage their children to read and should read to
their young children, she said.

Among the studies Greenfield analyzed was a classroom study showing
that students who were given access to the Internet during class and
were encouraged to use it during lectures did not process what the
speaker said as well as students who did not have Internet access.
When students were tested after class lectures, those who did not have
Internet access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ose who did.

"Wiring classrooms for Internet access does not enhance learning,"
Greenfield said.

Another study Greenfield analyzed found that college students who
watched "CNN Headline News" with just the news anchor on screen and
without the "news crawl" across the bottom of the screen remembered
significantly more facts from the televised broadcast than those who
watched it with the distraction of the crawling text and with
additional stock market and weather information on the screen.

These and other studies show that multi-tasking "prevents people from
gett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information," Greenfield said.

Yet, for certain tasks, divided attention is important, she added.

"If you're a pilot, you need to be able to monitor multiple
instruments at the same time. If you're a cab driver, you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multiple events at the same time. If you're in the
military, you need to multi-task too," she said. "On the other hand,
if you're trying to solve a complex problem, you need sustained
concentration. If you are doing a task that requires deep and
sustained thought, multi-tasking is detrimental."

Do video games strengthen skill in multi-tasking?

New Zealand researcher Paul Kearney measured multi-tasking and found
that people who played a realistic video game before engaging in a
military computer simulation showed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ir
ability to multi-task, compared with people in a control group who did
not play the video game. In the simulation, the player operates a
weapons console, locates targets and reacts quickly to events.

Greenfield wonders, however, whether the tasks in the simulation could
have been performed better if done alone.

More than 85 percent of video games contain violence, one study found,
and multiple studies of violent media games have shown that they can
produce many negative effects, including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desensitization to real-life violence, Greenfield said in summarizing
the findings.

In another study, video game skills were a better predictor of
surgeons' success in performing laparoscopic surgery than actual
laparoscopic surgery experience. In laparoscopic surgery, a surgeon
makes a small incision in a patient and inserts a viewing tube with a
small camera. The surgeon examines internal organs on a video monitor
connected to the tube and can use the viewing tube to guide the
surgery.

"Video game skill predicted laparoscopic surgery skills," Greenfield
said. "The best video game players made 47 percent fewer errors and
performed 39 percent faster in laparoscopic tasks than the worst video
game players."

Visual intelligence has been rising globally for 50 years, Greenfield
said. In 1942, people's visual performance, as measured by a visual
intelligence test known as 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 went steadily
down with age and declined substantially from age 25 to 65. By 1992,
there was a much less significant age-related disparity in visual
intelligence, Greenfield said.

"In a 1992 study, visual IQ stayed almost flat from age 25 to 65," she said.

Greenfield believes much of this change is related to our increased
use of technology, as well as other factors, including increased
levels of formal education, improved nutrition, smaller families and
increased societal complexity.

The Children's Digital Media Center, Los Angeles, has received federal
funding from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Adapted from materials provided b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Los Angeles.

Physically Fit Kids Do Better In School

Good article to share.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9/01/090128113246.htm

Physically Fit Kids Do Better In School

ScienceDaily (Jan. 30, 2009) — A new study in 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found that physically fit kids scored better on standardized
math and English tests than their less fit peers.

Researchers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fitnes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a racially and economically diverse urban
public school district of children enrolled in grades 4 – 8 during the
2004 – 2005 academic year.

Results of their study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hysical fitness. The odds
of passing both standardized math and English tests increased as the
number of fitness tests passed increased, even when controlling for
gender, race/ethnicity,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School time and resources are often diverted from Physical Education
and opportunities for physical activity such as recess. However, this
study shows that students who do well on fitness tests also do well on
math and English standardized tests.

"For families and schools, these results suggest investments of time
and resources in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training may not
detract from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core subjects, and, may even be
beneficial," the authors conclude.

Journal reference:

1. Chomitz et al. Is The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Fitnes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Positive Results From Public School Children
in the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09; 79
(1): 30 DOI: 10.1111/j.1746-1561.2008.00371.x

Adapted from materials provided by Wiley-Blackwell.

2009年1月16日 星期五

Article to share - 教育=學習?

http://www.hkej.com/template/dnews/jsp/detail.jsp?dnews_id=744&title_id=79117

2009年1月16日

教育評論

教育=學習?

程介明

上周提到,把學生學習放到教育改革的核心地位,是香港教育改革的特點。有些朋友會問:學習不從來就是教育的核心嗎?

在 大多數的社會�面,教育與學習是同義詞。大家會說,學校�面的活動,不都是在學習嗎?時間表上的科目,不都是在學習語文、數學、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等 等知識嗎?不止如此,在學校�面佔統治地位的考試,不都是為了保證學生學習的素質嗎?的確,八十年代流行的學校成效的研究,不都是以學生的學業成績作為學 校成效的指標嗎?學校�面最大多數的人員,消耗學校資源最大宗的,不都是教師嗎?而教師的教學,不就是為了學生的學習嗎?

所學非所需

但是要認真剖析一下,難免要問幾個問題:

一、學生所學的,真正是他們未來生活的需要嗎?

在 教育制度�面,學生的學習範圍,是由「課程」來規定的。在實際的學校生活中,特別在東亞社會�面,所謂課程,說穿了是「課程大綱」(Syllabus)。 完成課程大綱,是許多教師的主要責任;教師完成不了課程大綱,「教唔晒書」,心�就很不好過,學生也不會放過。結果,學生的所有學習生活,幾乎就被少數幾 個科目,以及每個科目的大綱的內容所壟斷了。

這些科目、這樣的大綱、這些內容,就是學生應該學習的全部?特別是聽話的、「乖」的學生,他們學習的範圍,就完全被課程大綱所規範了。要是學生比較調皮,不太馴服,反而可能能夠突破少數幾個科目的束縛。

我們看到不少學生,學業成績非常優異,但是到了社會上很不能適應;或者是相反,學業上也許是失敗者,但是在社會上非常成功。學校的學習對他們到底產生了什麼影響?這與他們的科目成績,又有什麼關係?

問題是,到底學生應該在所謂「在學階段」學習些什麼呢?這個問題,其實在教育範疇�面是找不到答案的。

二、即使是必須的學習內容,我們研究過學生其實是怎樣學習的嗎?學校這些「學習」活動的存在,就真正表示學生在學習嗎?

比如說:語文。大家都會同意,語文是學生必須學習的。我有幾個例子:

懂考試非真明白

第 一個例子:我們在幼稚園學寫字,比如說寫一個「上」字。原來的意思,是學生一個一個字完整的寫。但是由於要「練」,因此一般要求要橫直十行寫一百次。大概 是「熟能生巧」意思吧!但是我們要是認真調查一些,現在很多孩子很「聰明」,他們是先「—」(一橫)寫一百次,再「—」(一豎)寫一百次,然後再 「—」(一橫)寫一百次。效率很高,很快完成一頁,但是其實並沒有一個字。

第二個例子(以前在本欄也介紹過):一個中一的學生,英文默書 unseen(事先不知道的)一定零分;但是 seen(預先念好的)的默書可以拿到八、九十分。詳細追蹤之下,原來這位學生在過去的六年小學�面,英文從來念不來,只會死記字母;大概是記憶力特強, 因此只要前一夜背好,可以拿到八、九十分。要是即時由教師念出來的,一定寫不出來,因此零分。這個故事對我印象很深:老師看到答卷,也以為這位學生不錯; 學生拿到八、九十分,以為自己很不錯;家長拿到成績表,也覺得自己的孩子不錯。大家都會滿意,但是其實學生根本就什麼都沒有學到。

第三個例 子,大概是十年前的事了。一位教師發覺中七經濟學的班上有一位學生,寫的東西不成文章,一塌糊塗根本不知所云。一查之下,這位學生原來中五會考經濟學拿的 是C,屬於不錯的「良」等。研究下去,這位學生說:「我很感謝中三的時候的經濟學老師。她對我們說,經濟這一科,要成績好,答案�面『點 子』(points)就要多;因此,不管如何,要把可以放進去的東西都放進去;因為不對的「點子」是不會扣分的。」當年改卷子,往往只看「關鍵 詞」(keywords)給分。這位學生採取的「泥沙俱下」的大包圍策略,果然奏效,於是拿了個C,其實沒有學到多少經濟學,到了中七就原形畢露。

第 四個例子,香港的學生在國際比較和國際競賽之中,成績非常突出,往往還獨占鰲頭。但是我們從事數學教學的同事說:香港的學生懂得「算數」,但是不懂得「講 數」。就是說,學生能夠計算出一個正確的答案,但是講不出這個過程其實是在做些什麼,也講不出為什麼要這樣計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嚴格來說,學會 了計算,但是其實沒有學會多少數學。

似學習非真學習

第 五個例子,最近教育局提出教學語言的「微調方案」。議論紛紜。有些議論也許是經不起推敲的。一說是用粵語教學學生容易掌握知識,這是理所當然的;難道用英 文學習物理比用中文學習物理更容易?但是現在的世界,需要學生在學習物理之外,也能(比如說)看得懂英文的物理文字,因此可以在網上拿到許多隨手拈來的知 識。我的理解,現在的「微調」,就是為這種學習開一個窗口,並不是要把物理的教學語言專為英文。另一說是接觸各科的英文材料,並不會改善學生的英語。那就 是說,學好英語就是學好英文科;那是一種相當奇怪的說法。

以上僅是寥舉數例。旨在說明,雖然在理論上,誰都知道教育的基本業務是學習;但是實際上,許多貌似學習的活動,其實學生並沒有真正地在學習。上面第一個問題,是關於社會的需求,是宏觀的;第二個問題,是關於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微觀的。


2009年1月14日 星期三

論政府微調中學教學語言政策(王永平)

Hot education issue, you may want to know more.

http://www.hkej.com/template/dnews/jsp/detail.jsp?dnews_id=742&title_id=78661

2009年1月14日

論政府微調中學教學語言政策——彈性原則可接受、教師能力須達標

王永平

上星期四(一月八日)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宣布政府在二○一○/一一學年實施微調中學教學語言政策,主要是取消以英語授課的中學(下稱英中)及以母語(香港方言)授課的中學(下稱中中)的分類,改為以分班形式釐定教學語言,並容許學校可以用不多於百分之二十五的課時轉化為以英語教授個別科目。

政府稱這項改動為「微調」,但對不少學校、教師、家長及學生,卻是茲事體大。身為一九九七年時負責母語教學政策的教育統籌局局長,我想提出一些個人意見,供政府及讀者參考。

先說歷史。一九七四年,當時香港殖民地政府(下稱港英政府)在《未來十年香港的中學教育白皮書》中,申明容許學校自行決定在初中階段採用中文(即香港方言)或英文作為某一科目的教學語言。

母語是教與學最佳語言

一九八一年,港英政府邀請海外專家,組織國際顧問團,全面檢討香港的教育制度。國際顧問團在一九八二年發表報告書,其建議影響深遠,成為後來香港教育政策的依據。在教學語言方面,報告書肯定了「在其他因素沒有分別的情況下,母語是教與學的最佳語言」,同時客氣地指出:「大部分教師的英文亦不流利,以致即使他們奮力學好英文,他們的教學效率仍然受到影響。」

一九九○年,負責向政府建議重大教育政策的教育統籌會(下稱教統會)建議設立一套機制,評估小六學生的語文程度,把他們分成三個組別,即最適合接受中文授課、適合接受中文或英文授課、及比較適合接受中文授課,但亦可以用英文學習。評估由一九九四/九五學年開始推行。

一九九六年,教統會在《第六號報告書》中指出,社會普遍接納教育署應在翌年公布個別學校在一九九八/九九年使用何種語言授課。一九九七年,教育署發出「中學教學語言指引」,規定有意在下學年採用或繼續使用英語教學的學校,須符合三個條件。一是學生能力,即在過去二年,學校初中一新生有平均不少於百分之八十五屬適合接受英語授課的兩個組別;二是教師有能力以英語授課,由校長評估;三是學校有足夠支援英語授課的措施。最初政府評定有一百所中學達到要求;後來政府成立上訴委員會,決定十四所學校上訴成功。

事件引起被終止以英語授課的學校及家長強烈的反應,是香港回歸後第一宗政治事件,亦是我加入政府工作二十多年一次重大的挫折(詳情見《平心直說》一書內的教育篇)。我在退休後深切地反思母語教學這項政策,及政府當年處理的方法,得出下列結論:

第一、母語教學是絕大部分教育專家認同的政策,在教育界及社會上經過二十多年的廣泛討論,在實施前是得到(原則性的)支持。


第二、政府(包括我本人)低估了把學校劃分為英文中學(英中)和中文中學(中中)的標籤效應。效應源自幾乎所有英中(包括一些政府學校)都是家長夢寐以求的名校。

第三、評定學校可否以英語授課的三個條件大致合理,亦是基於專家意見。但其實以小六語文成績的某個百分比變成一個絕對標準,很難令家長接受,亦沒有考慮成績較差的青少年在學習階段可能因其他因素,例如自己的興趣、教師的諄諄善誘而克服語言的障礙,適應英語學習。

第四、當年大多數以英語授課的教師,都是能力不足。這是我就任教育統籌局局長時每周探訪一所學校的親身體會,與上世紀八十年代國際顧問團的觀察一樣(我對有學校掛羊頭、賣狗肉式的標榜英語教學,令學生聽不懂英語,亦不明課本內容的情況深惡痛絕)。

第五、母語教學當然不可能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因為這根本是兩碼子事(讓學生接觸不合格的英語,亦不會改善學生的英語能力)。母語教學能令學生因聽得懂教師講什麼、看得明課本寫什麼而學到知識,是我堅定不移的信念,亦是不少追蹤研究得出的結論。但不少家長始終希望子女有多些機會接觸英語,而對母語教學抗拒。這是政府最難克服的成見。

我花了不少篇幅交代母語教學政策的由來及我從十年前處理有關措施的深刻教訓得出的結論,是讓讀者明白教學語言這議題,包含許多政治和情緒,亦涉及不少教育界人士的既得利益。我以前在政府工作,要考慮許多政治因素,現在恢復自由身,我的立場非常單純、簡單:一切以學生的利益為根本。用這個立場評論政府的微調政策,可能令政府難做,亦可能得罪部分政界或教育界的既得利益者,希望各方人士見諒。

提高師資容許家長觀課

香港學生的根本利益,是學好中、英文,包括能用英語(最通行的國際性語言)與外籍人士溝通。在這大前提下,容許可能(不是絕對)語言能力較差的學生有多些機會以英語學習是值得支持的改動。但同樣重要的是以英語授課的教師必須有能力講發音正確(帶有港式或其他地方口音沒有問題)和符合文法的英語。這項要求絕對不能因政治或其他理由而降低標準、或彈性處理而讓學校含糊過關。

因此,我歡迎政府聲明會規定以英語授課的學科教師須達到教統會二○○五年發表的《檢討中學教學語言及中一派位機制報告》中所訂定的英語資歷要求。但我想指出有關資歷例如在香港中學會考英國語文科(課程乙)取得C級或以上,並不能保證取得規定級數者可以有效地用英語授課。這是因為會考英文科不是一個專業試,而其中口語測試只佔整體評分的一部分。因此,我認為政府應該向教師提供或增加針對英語授課的專業培訓,鼓勵教師通過更高要求的評核或測試。政府亦應該加強視學,確保教師有能力以英語授課。

在這裏,容我提出一個相關建議:鼓勵或要求學校容許家長觀課,特別是用英語授課的彈性班,親身了解子女在堂上的學習情況。我明白在尊師重道的文化傳統下,香港絕大部分的學校不歡迎家長觀課,而家長因本身事忙或怕為難教師亦很少有這樣的要求。其實家長許多誤會或成見是來自不了解學校日常教學的情況。

觀課對有能力的教師有鼓勵的作用,亦會令能力不足的教師有更大動力去提升自己的質素。另外,透過觀課,家長可以進一步參與學校教學,例如英語好的家長可以在堂上或課餘時間協助教師授課。現代學校教育重視家長參與,香港的國際學校及一部分名校或私校都安排家長觀課。我希望教育界不要從負面角度去看這個建議。

要求學校公開教學安排

在政府的微調政策下,分班、分組、分科、分時段及如何運用百分之二十五的課時作英語延展教學,可以有不同組合及變化,對同班的學生亦有不同的影響。政府文件說:「我們的構思是,學校需要向教育局滙報其教學語言的安排,讓家長及公眾人士清楚知悉個別學科的教學語言,及英語教學延展活動會否在個別學科進行。」

我希望政府把構思變成一個清楚的指引,要求學校以簡單、劃一的形式公開宣布具體的安排,例如有哪些不同的班、組、科是以英語授課,讓家長事前知悉,最好有機會讓他們提意見。根據我以往的經驗,不少學校非常抗拒把教學安排向外公開,以避免家長質疑或與其他學校比較。我期望政府堅持資料須完全公開透明。

這個立場,我亦希望家長仔細了解關乎他們子女的教學安排,並向學校提出意見。有需要時,家長團體應該據理力爭、維護家長的權利。

「微調」是政治語言,這次改動其實是大手術,用微創方式開刀,表面看不出什麼分別,但手術成敗卻影響深遠。我始終認為實踐十年的母語教學政策已經取得成效,但讓更多學生以英語學習的彈性原則可以接受。微調政策的成敗視乎實施細節,是嚴謹、公平、公開,絕對不能掉以輕心,亦不應作任何損害學生利益的妥協。讓我以四句話作總結:


彈性原則可接受,
教師能力須達標,
安排細節講清楚,
家長參與好處多。

前特區政府問責局長、現任中文大學兼任教授
josephwong@hkej.com

我為什麼贊成英書中教、三語混說(練乙錚)

Hot educational issue, you may want to know more.

2009年1月14日

我為什麼贊成英書中教、三語混說

練乙錚

中學教育的器用功能,最主要不外兩個:學好語文、學好其他科目。二者當中,語文是基礎,不容有失;其他科目,學生可按興趣和能力,或專攻幾科,其他馬馬虎虎,或一視同仁,務求取得比較完整知識面。但這些分野,只是就學生(或家長)而言,才有意思。就教師而言,努力目的只有一個,別無選擇,即把每科教得最好,意指培養學生對該科的終身興趣和尊重,同時讓他們掌握科目中的必要知識和應用能力;這無論對任何科目而言,都是一樣,教語文的老師要做到這兩點,教物理、教體育的老師亦然!這是筆者對中學教育的一個基本看法。(教育的非器用功能,如價值觀、思考能力、懷疑和批判精神等的培養,也是基本,但非本文討論範圍。)據此看法,筆者評論教學語文及最近出台的「微調」政策。

學好中文,天經地義;學好英文,因為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有較大經濟價值,因此同樣重要,但學校不應為強化學生的中、英語文能力,不惜削弱其他科目本身教學效益。英語教學和母語教學,如果不是以各科本身教學效益立論,都是錯誤的。筆者認為,不論是「英書中教」、「中書英教」,不論學生用什麼語言或混合語言發問、討論、作答、做習題、考試,只要對教學效益有利,便是好的,可以採用。試想,老師若找到一本高質量中文課本,為什麼不可以在「英文班」或「彈性班」中選用、以英文講解?反之,即所謂的「培正模式」,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反對?筆者有多年的中中、大學教學經驗,或可與大家分享。

七十年代初,筆者大學畢業,回港在本地某五等(Band
5)中文中學教授預科數學,解析幾何選中文課本,微積分選英文課本,都是質量最好的,授課語言則中英並用,學生上課發問討論如八仙過海,非常活潑,任教頭一年,該班同學的大學入學試成績便破了該校歷年紀錄。又筆者九十年代在本地某大學商學院教經濟,每年都開一科經濟理論高材生課(honours
course),只讓高考已修AL經濟並得B或以上成績的一年級生選讀,沒有教科書,英文教材完全自選自撰,內容相當高檔,包括一般均衡理論三大定律、博弈論、社會選擇理論如亞羅的「不可能定理」等;頭幾年都是英「書」中教,也夾雜英語,學生很投入,上課經常發問、討論,思想很活躍,期終成績十分好;可是,某年開始,大學出了新規定,不准「英書中教」,是年,筆者以全英語對白授同一課,學生上課鴉雀無聲,興趣明顯低落,期終試成績大跌。筆者是該大學首屆教學優異獎得主,該科學生悉數來自入學分數最高的商學院,而且是AL經濟科高材生,但「英書英教」依然失敗,整學期的教學慘淡收場,那是誰之過?然而,同樣的結果,特區教育官僚還要在中學加倍重複。筆者認為,中學教材是中是英,可由教師及學校按學生質素、教材質量等因素協商決定,但用什麼作課堂語言,則應由教師及學生按本身情況決定,或是純中、純英,或是半中英,都可以,一切以本科教學效果為依歸。在此問題上,不宜有各種各樣意識形態之見或門戶之爭。一個個未來愛恩斯坦、未來邱成桐,豈容教育官僚學閥扼殺?不管中貓英貓,教曉學生便是好貓!

選擇教學語言,不只要從技術觀點考慮師生之間的溝通能力,還要了解不同語言如何影響師生之間的親和力。這點很重要,因為老師沒有親和力,學生學習便沒勁,提不起興趣,結果拉牛上樹。面對英語很好的學生,老師用英語授課有親和力(前提當然是老師的英語不賴!),反之亦然;但很多時,不少各科術語、專有名詞、成語或慣用語等,若從原文翻成中或英語,十分拗口、生硬,學生聽了生厭,這時,中英混說(mixed
mode)是最佳選擇。因此,筆者不僅贊成一些學校「英書中教」、「中書英教」,還因為考慮到香港社會特有的語言環境,也贊成教師在課堂�外中英混說。這�說的「中」,目前主要指廣東話;當師生都掌握好普通話之後,以普通話輔助課堂教學也可能有利師生親和。筆者在大學的一些來自內地同事,課後較少學生問津求教,原因是他們不會說廣東話,而學生不會說普通話,那是很不幸的事。

一些人很反對課堂�外的中英混合對白,殊不知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在世界上所有雙語家庭、雙語國家、雙語群體�,雙語對白都自然存在,一點問題也沒有。在香港,傳統上流社會說英語,英語中滲進中文字句,有些人視之為語言污染;另一方面,也有人討厭中文夾雜一些英語,認為是假洋鬼子陋習,這些其實都是殖民地偏見。歸根究底,語言是溝通工具、學習工具、思想工具,不應是身份地位或文化政治效忠象徵。

教學語言高度自由化,語文科目之外的一切科目,容許「英書中教」、「中書英教」、兩文互補、三語混說,不僅最能優化各科本身教學效率,還能完全取消中中、英中、純正英中、彈性英中等十分無謂的標籤效應。這�筆者強調「無謂的」三個字。有關標籤等問題,篇幅所限,另文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