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0日 星期四

Good article to share - 高中生準備什麼?

2009年9月4日 - 信報
高中生準備什麼?
程介明

在寧波一所名校,與一批就快畢業的高中生談起如何準備升學,
啟發了我。這所名校,新辦高中,希望畢業生能夠升上出色的大學,也希望他們能夠在境外、國外升學。談論起來,許多事情在我們來說是也許理所當然,在學生來說卻不一定意識得到。在這裏拿來與香港的讀者共享。

第一個話題是:大學以後!

高中生和他們的教師和家長,眼光不能只是盯着大學入學,而要多想大學以後將會面對的一生。也就是要充分理解到:社會變了!有幾個方面,我在本欄先後分別提過,也在不同的場合與不少人討論過;但是一旦合起來,連自己也還有點吃驚。
學歷職業關係變了

一、用非所學。「對口就業」已經不再是常規。在香港,除了醫科以外,即使是像法律、工程,就有一大部分的畢業生並沒有從事法律或者工程;更不用說文科、理科、社會科學。

二、用時方學。與用非所學相呼應的,是許多行業(突出的如會計、創意)都不在乎畢業生的所學,而是期望他們在崗位上按需學習(on-demand)、及時學習(just-in-time)。

三、超越學歷。實際上,同樣學歷的畢業生,即時是同一所大學畢業,從事同一個行業,受到待遇可以差異很大。說明社會不再斤斤計較正規學歷,而轉而注重道德品格、基本能力、靈活變通、學習能耐等等「人」的素質。

四、轉工轉行。現代社會,轉工轉行是家常便飯,失業待業也是司空見慣。人們的職業身份變得模糊難辨,人們對機構的忠誠也往往被迫無以為繼。

五、機構小化。機構的規模愈來愈小、大機構愈來愈少。因此隊伍變小、人員互動愈趨緊密,人際摩擦成為常態;前線人員要為服務對象提供總體方案(total
solution)、個別化服務(customized products);每個前線人員就仿如一個小領導;等等,再沒有按章工作安逸度日的餘地。

六、個體創業。與以上種種想呼應的,是愈來愈多的個體工作者(Freelancer)。他們或則自僱創業,或則同時受僱於多個客戶,或則完全以短期合同形式提供服務。反正不隸屬於任何機構,但是卻全時間地工作。

七、學習落差。既然是「學習型社會」(Learning Society),就有人與人之間的學習落差(Learning
Divide)。就是說:沒有持之以恒的學習意願、韌力、精神和能力,就很難在現代社會中立足下去,也許就會參加到全球普遍的「非自願提早退休」的行列。

以上所說,並非就業掛帥。剛好相反,正好說明瞄準「職場」而獲取學歷的想法,已經不切實際。正規的學歷,再也不是逃避生活現實、繞過人格考驗的取巧途徑。現在是返璞歸真,學生要着力於提高自我的總體素質。
大學學習模式變了

因此有第二個話題:大學在變!

大學也在變,努力追趕社會的變化,面對社會的挑戰。

一、大學不再是純粹「埋頭苦讀」的地方,尤其是出色的大學。知識來源不再局限於教師與課本。大學的教師都在努力尋求最靈活、最高效的途徑,讓學生最有效地學習,但是關鍵還是學生要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

二、大學的學習不再局限於正規課程。愈是出色的大學,愈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在課餘、在校外、在國外有豐富多彩的學習機會:宿舍生活、國外交流、農村體現、跨國扶貧、社會服務、政策倡議、見習實習,加上一貫的體育、文藝、宗教、出版等等,學生面對的是興奮而困難的選擇。

第三個話題:大學收生。

大學的取錄,也往往超越高考分數,而考慮其他廣泛的因素。港大在內地的招生所引起的議論,集中在有些各省狀元落選;人們問:分數高還會不錄取?哈佛的錄取,是專業的招生人員,根據他們長年在各地中學的詳細考察,經過三個月的閉門會議,逐個學生討論才決定的;其中SAT的高成績已是不在話下,不是話題。牛津的錄取,給學生火車票住校數天,互動觀察,給以條件性的門檻分,暫時錄取;於是值得錄取的學生,門檻分就定得低;學業之外乏善可陳的,門檻分就頂得高。在在說明,對於認真的大學來說,高成績對於錄取,是必要的,但不是保證。

於是有第四個話題:高中生如何準備?

高中生假如要考進世界上出色的大學,第一是成績要好!這是無可置疑的;除非是非常特殊的情況,是沒有議價餘地的。高中生需要的,是成績要好,其他方面也要好。千萬不要以為是此消彼長的零和遊戲,強勢的學生,就是強在能夠各方兼備。
大學對高中生要求變了

第二是英文要好。這也是無可置疑的。內地和香港的學生,都有一種傾向,會把英文考試或者測驗的成績,看成是自己英文的程度。這給了學生許多虛假的估量,也讓學生錯失了真正提高自己英文程度的期望。學習英文,關鍵在於使用;在華人地區,起點在於閱讀。

第三是開闊視野。要進入出色的大學,就要有出眾的視野;這是脫穎而出的關鍵。不管是面試,還是美國大學需要的意向書(essay),關鍵都在視野。光靠正規課程是不會擴寬視野的;花幾千元人民幣參加內地的「港大面試急修班」也是不會見效的。我大膽地對高中同學提了三點建議,也許讀者會見笑:一是認識世界當前大課題(如氣候、貧窮、醫療),多看電視的
CCTV9、英文的 Discovery、英文的 National
Geographic;二是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課題,包括一些正規課程裏的有趣課題,上網涉獵英文的維基網,拓寬知識,逐步深入;三是看一點英文小說(非知識性的故事),逐漸增加分量。

這有點像藥方,不過似乎不難實行,而且不費一分一毫。香港的學生又何嘗不可以做?況且,香港學生還有一個優勢:即將在學校中出現的通識課程,恰恰就是為這些準備鋪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