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樂思@香港書展2010_優惠資訊

現凡網上訂購或郵寄預購滿$500(折實價)可獲贈香港書展2010入場劵2張,滿$1000(折實價)更可獲贈入場券四張及$200購書優惠券,先到先得,送完即止






--- 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Tang Fion <fiontang888@hotmail.com> 寫道﹕

寄件人: Tang Fion <fiontang888@hotmail.com>
主題: FW: 樂思@香港書展2010_優惠資訊
收件人: akihowah2001@yahoo.com.hk, bebekyky0619@hotmail.com
日期: 2010年6月29日,星期二,下午11:43


 

From: pl.marketing@popularworld.com
To: fiontang888@hotmail.com
Subject: 樂思@香港書展2010_優惠資訊
Date: Tue, 29 Jun 2010 14:56:41 +0800

 

親愛的家長:

 

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將於721日至727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樂思教育出版有限公司與本集團屬下之大眾書局每年均參與此盛事,並深受家長及廣大讀者歡迎。

 

為感謝家長一直以來對樂思的支持,樂思網站挑選多款學前及小學的補充教材及圖書詳細介紹,並提供書展優惠。為免會場人多擠迫,家長如欲選購各款圖書或補充練習,可先行填寫表格,將預購資料電郵到本公司。家長可自行選擇於家中收取或親身到會場領取。現凡網上訂購或郵寄預購滿$500(折實價)可獲贈香港書展2010入場劵2張,滿$1000(折實價)更可獲贈入場券四張及$200購書優惠券,先到先得,送完即止。

 

歡迎家長隨時登入www.pan-lloyds.com,下載香港書展優惠券及產品資訊,讓各家長能於書展中購買合適兒童圖書、或補充練習等,與孩子一起度過一個充滿書香的夏日。

 

 

敬祝

暑假愉快!

 

                                                                                                                                                

樂思教育出版有限公司

二零零年六月二十九

 

 

 

 

 

 

 

 

 

 

 

 

 



Hotmail 有 Microsoft 強力垃圾信件保護機制,值得您信賴。 馬上註冊


 

2010年6月26日 星期六

孩子為什麼要學藝術? - 程介明

2010年6月25日

教育評論

程介明
孩子為什麼要學藝術?

連續幾個星期討論藝術教育,是因為在首爾的世界藝術教育大會受到了啟發,覺得應該把藝術教育放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們下一代的成長才算真正健康。

於是又回到一個根本的問題:為什麼孩子們要學藝術?

我的認識:藝術教育是孩子和學生一個學習經歷;這種學習經歷,有別於教育體系裏面的其他經歷。

在學習藝術的經歷裏面,學生需要把自己看成是主體,因而主動地參與、表達、溝通、交鋒,而不是把自己看成是被動地裝載的受體。

在學習藝術的經歷裏面,學生需要覺得自己是世界上自豪的一員,因而自信地不斷開拓、探索、嘗試、犯錯、失敗、創作、質疑、創新,而不是枯燥地按照規定的動作、按照預定的答案、按照別人的期望生活。

在學習藝術的經歷裏面,學生需要經常與自己的情感打交道:有時候是釋放自己的情感、有時候是讓自己的情感奔放、有時候是要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時候是設身處地代入角色的情感、有時候是把自己的情感輸送給別人、有時候是用自己的情感演繹別人的作品;而不是勉強地埋藏自己的情感、把自己塑造成為純粹理性的動物、過着只能對不能錯的生活。

藝術教育的目的

從事藝術的朋友,也許還有更加寬廣、更加深刻的闡述。以上只是我一個藝術教育門外漢的認識。我是從這樣的假設,聯想到許多方面。

東亞一帶的家長,是很熱心地把孩子送去學藝術的。在華人社會,最常見的包括西洋畫、中國畫、書法、陶藝、鋼琴、長笛、聲樂、中國樂器、芭蕾舞、民族舞、現代舞,等等。一個孩子一個星期要趕幾場,是常有的事。

家長心裏面想的是什麼?也許家長心裏面也不一定是很清晰的。嬰孩的時候,孩子能咿呀唱幾句、跟着音樂手舞足蹈,家長就會很高興。進了幼兒園,也許是偶然的機會,發現孩子很能唱、很能彈、很能跳,就會覺得孩子有天分,就會刻意培養,有錢的還會延聘名師。到了小學,家長對孩子學習藝術的熱忱,就得受到學校的功課和成績的挑戰;而學校也會有她自己一套的藝術教育,大多數也許會是例行公事的音樂課、美術課;雖然也有不少的孩子,是在小學才在藝術學習方面開了竅,學校的老師起了藝術啟蒙的作用。到了中學,藝術學習與其他的學習,開始爭奪起來:爭奪學生的時間、精力、注意力;年級愈高、爭奪愈厲害;很多家長開始放棄了,剩下年輕的學生自己在搏鬥;有些學校也放棄了,高年級再也不碰藝術。

假如上述藝術學習的經歷都是重要的,為什麼在教育體系裏面愈到高班愈困難呢?剛好是青少年的性格、自信、情感成長的時期,為什麼藝術教育反而失去了立足的空間?為什麼在青少年愈來愈接近社會工作和生活,愈來愈需要性格和情感的磨練的時候,反而他們在這方面的經歷愈來愈少了。

最近與一批藝術教育的朋友談論,都覺得藝術教育的意義,需要重新認識、重新估量、重新建立。這又引出了另外的一些方面。

藝術教育的空間

第一、像上周提到的,不少人把藝術教育的意義,看成是個人成功的要素—偉大的科學家也都懂藝術, 成功的CEO都愛好藝術,歷史上的偉人都會藝術,等等;這樣的看法也許無傷大雅,但是用功利主義的觀點看待藝術教育,就是把藝術當作純粹是一件工具,沒有了她本身的價值,藝術教育就不會有多大的進展。

第二、有些朋友把藝術教育的推廣,寄託在大學收生。設想是:假如大學入學把藝術經歷作為錄取的必須條件,中學就再也不敢放棄藝術了。這種妙計,也許能造成學習藝術的熱潮,但也很可能造成藝術學習的虛假繁榮,大家為了應付升學,功利地都去學一點什麼。有朋友說,那時候,也許真正的藝術興趣再也不存在;那也許是埋葬藝術學習的最佳辦法。不過,假如去問問大學的收生過程,事實上往往藝術經歷的確有利於升學。不過這是好成績之外,錦上添花的附加,而不是代替其他成績。

第三、許多朋友把藝術教育的推廣,寄託在把學校裏面的藝術性科目,定為必修科。我覺得這樣的建議,也許不會得到很多的支持。每個領域的教育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領域成為必修科,大家把學生的時間表變成戰場,各家都想分一杯羹,變成了資源爭奪。這樣,一定是把其他的領域,看成是爭奪的對手,最後一定是每一個領域都只能孤軍作戰。

第四、因此,也許不太誇張地說,藝術教育的其中一個敵人,就是把藝術教育看成是一個個的科目。我總覺的,每一所學校的音樂老師,也應該統觀全校的音樂環境與音樂氛圍,要研究如何讓全校的師生生活在音樂之中;每一所學校的美術老師,也應該統觀全校每一個角落、每一次活動的美學水平,讓全校的師生生活在高素質的美學環境之中,等等。這就遠遠超過在音樂課、美術課教什麼、考什麼。

藝術教育的同盟

第五、如此推想下來,就會有這樣的感覺:現在在呼籲和推廣藝術教育的、大多是藝術教育工作者。藝術教育工作者當然是最感到藝術教育的重要,但是光有他們的聲音是不夠的。藝術教育工作者需要有許多藝術教育以外的支持者,建立廣泛的同盟。首先,當然是其他的教育工作者,然而也包括其他的藝術家,再逐漸擴展到社會各界,各個層面。這個過程不會一蹴而就,但是總得有個起點。

第六、回過頭來,藝術教育目前還是停留在各個分散的藝術領域裏面,藝術教育作為一個涵蓋性的總體觀念,還有待開發、有待建樹。也就是說,應該逐步形成足以支撐音樂教育、美術教育、舞蹈教育、戲劇教育、博物館教育等等各個方面的根本性的藝術教育概念和理論。但是要達到這樣的地步,首先要各個領域的藝術教育工作者聯合起來,這本身就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但也許是要努力的第一步。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LCSD 親子閱讀講座

http://www.hkpl.gov.hk/tc_chi/ext_act/ext_act_ra/PRT2010.html

各位, 一系列唔錯的講座. 早幾日問大會堂那節還有位.

===================
透過專家的分享和指導,為家長及老師提供不同角度的親子閱讀對策。本年度會從通識教育、情感教育與創意教育三個不同的教育領域,開啟親子共讀之門。


對象:家長及老師


系列一:親子共讀與通識教育

(1) 19.6.2010 (六 / 4:00–5:30 p.m.) 荃灣公共圖書館 查詢: 2490 3891
講題:通識教育是一種生活態度
上天下地無一不是常識,增加常識是一種生活態度,閱讀當然是主要的學習途徑。
講者:陳惜姿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導師)
兩子之母,曾任職記者十多年,曾訪問數學家丘成桐、金庸、許仕仁等名人。現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任教中文採訪,亦有在明報副刊撰寫專欄,園地為「女人心」。著作有《壹流人物》、《區區大事》及《天水圍十二師奶》。曾接受《讀書好》及明報「開心爸媽」的專訪,分別暢談為孩子選書的心得及如何培養孩子閱讀新聞的興趣。

(2) 8.8.2010 (日 / 2:30–4:00 p.m.) 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查詢: 2921 2660
講題:如何閱讀子女的身體語言
人際溝通分語言和非語言,而我們往往不太留意非語言這部份,本講座主題就是有關如何閱讀非語言部份。
講者:古天農 (中英劇團藝術總監)
現任中英劇團藝術總監及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這位著名戲劇工作者亦是一子之父,經常應傳媒及家長會之邀請,分享親子溝通及閱讀之道。著有《天農百部》一書,毫不吝嗇地分享超過100本父母必讀的好書,涵蓋健康、心理、語言、創意、品格、文化藝術各方面,與天下父母分享他的讀書心得、實踐經驗和教養理念。


系列二:親子共讀與情感教育

(3) 3.7.2010 (六 / 3:00–4:30 p.m.) 九龍公共圖書館 查詢: 2926 4058
講題:關愛與傷逝
祖孫兩代的關係是隔代的關愛,這份隔代情較諸父母子女的情有點不同。探討隔代情有助兒童學習欣賞、尊重、瞭解長輩,有助鞏固親子關係,深化兒童的情感教育,加強彼此的溝通。
講者:黃潔貞 (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高級講師)
從事師資培訓工作逾20年,專於小學語文教學的研究,包括兒童文學、課程與教學、寫作思維教學,對優質閱讀與創意培育亦頗有心得,曾接受明報「開心爸媽」訪問及應邀不同機構的講座,暢談有效閱讀及選擇優質書籍的竅門。

(4) 17.7.2010 (六 / 3:00–4:30 p.m.) 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查詢: 2921 2660
講題:親子共讀情繫我心
透過親子共讀,加強溝通和情感的交通。
講者:何巧嬋 (兒童文學作家)
現職校長。致力推廣兒童閱讀,對兒童的成長和發展,有深刻的關注和認識。多年來,除教育工作外,更致力促進親職教育的發展,
並積極推動兒童文學閱讀和創作,常於報章雜誌撰寫專欄文章,出版的親子教育及兒童文學作品近七十本。

系列三:親子共讀與創意教育

(5) 5.6.2010 (六 / 3:00–4:30 p.m.) 沙田公共圖書館 查詢: 2694 3788
講題:親子共讀.激發思維
親子共讀是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途徑,要以身作則,是身教。然而,怎樣透過繪本圖書的意義融入孩子的生活?培養良好的品德?同時,亦善用繪本的特質來激發思維,發揮創意?怎樣與孩子談談故事,分享閱讀樂趣?菜姨姨會以圖書作實例跟大家分享。
講者:菜姨姨 (親子閱讀工作者)
原名蔡淑玲,熱心推動閱讀工作。曾出席多項閱讀推廣活動,就『親子閱讀』、『講故事技巧』及『故事分享』等作主題演講,更擔任導師,培訓家長及學生,成為會說故事的爸媽及學校閱讀大使,深獲教統局、公共圖書館、志願機構、校長和老師等支持和鼓勵。

(6) 12.6.2010 (六 / 4:00–5:30 p.m.) 大會堂公共圖書館 查詢: 2921 2555
講題:故事.創意.閱讀
當老師和家長懂得引導孩子以創意方式閱讀故事,不僅可以幫助他們發展閱讀技巧,還有助他們提高說話、聆聽和寫作能力。透過與生活有關的故事和各種形式的互動活動,孩子會更容易投入文字,更喜愛閱讀,更享受英語的美麗世界。在這次分享會中,講者將會透過不同形式的英語故事,示範如何有創意地教導英語,可以使孩子產生終生的閱讀興趣。
講者:溫梁詠裳 (香港浸會大學英國語言文學系講師)
美國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榮譽文學學士及英國University of
Oxford英國文學哲學碩士。八二至九七年期間任香港浸會大學英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現為該系兼任講師,並被多間學校聘任為創意英語教學顧問,致力推行以英詩、故事、戲劇教授學童創意英語。

(7) 11.7.2010 (日 / 3:00–4:30 p.m.) 屯門公共圖書館 查詢: 2450 0671
講題:開發孩子的創造力 — 閱讀這鑰匙
簡介創造力和兒童發展的關係,介紹如何透過閱讀開發孩子的創意思維。
講者:許娜娜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專於新晉專業人員心理學。曾任香港浸會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助理主任。研究興趣包括:兒童創造力、學習動機、資優教育、兒童及青少年發展等。許女士亦是現任課程發展議會幼兒教育委員會委員、資優教育委員會委員、香港兒童權利委員會執行委員會成員及親切(融合教育服務機構)執行委員會主席等。


開始接受報名日期
- 香港公共圖書館家庭讀書會會員:活動舉行前四星期 (需出示會員取錄通知信)
- 透過學校集體報名:活動舉行前四星期
- 公眾人士:活動舉行前兩星期

報名及查詢
登記留座者需於活動開始前10分鐘到達;逾時則所作登記無效,預約座位亦將給予現場等候人士。免費入場,名額有限,先到先得。請聯絡舉行講座的公共圖書館。


下載「2010年度親子閱讀講座及工作坊」宣傳單張 (即將公佈)

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Benny Lam 的兩個 Blogs

各位朋友,

我制作了兩個 Blogs 想與大家分享。

1. 人生, 生活, 情 (多年搜集的文章,與大家分享)
http://hk.myblog.yahoo.com/kebenny

2. 有兩位小朋友的爸爸,收集了與小朋友成長有關的文章,與大家分享。
http://forestfather.blogspot.com/

有時間入來睇下.

Benny L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