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學習?

上周提到,把學生學習放到教育改革的核心地位,是香港教育改革的特點。有些朋友會問:學習不從來就是教育的核心嗎?
在 大多數的社會�面,教育與學習是同義詞。大家會說,學校�面的活動,不都是在學習嗎?時間表上的科目,不都是在學習語文、數學、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等 等知識嗎?不止如此,在學校�面佔統治地位的考試,不都是為了保證學生學習的素質嗎?的確,八十年代流行的學校成效的研究,不都是以學生的學業成績作為學 校成效的指標嗎?學校�面最大多數的人員,消耗學校資源最大宗的,不都是教師嗎?而教師的教學,不就是為了學生的學習嗎?
所學非所需
但是要認真剖析一下,難免要問幾個問題:
一、學生所學的,真正是他們未來生活的需要嗎?
在 教育制度�面,學生的學習範圍,是由「課程」來規定的。在實際的學校生活中,特別在東亞社會�面,所謂課程,說穿了是「課程大綱」(Syllabus)。 完成課程大綱,是許多教師的主要責任;教師完成不了課程大綱,「教唔晒書」,心�就很不好過,學生也不會放過。結果,學生的所有學習生活,幾乎就被少數幾 個科目,以及每個科目的大綱的內容所壟斷了。
這些科目、這樣的大綱、這些內容,就是學生應該學習的全部?特別是聽話的、「乖」的學生,他們學習的範圍,就完全被課程大綱所規範了。要是學生比較調皮,不太馴服,反而可能能夠突破少數幾個科目的束縛。
我們看到不少學生,學業成績非常優異,但是到了社會上很不能適應;或者是相反,學業上也許是失敗者,但是在社會上非常成功。學校的學習對他們到底產生了什麼影響?這與他們的科目成績,又有什麼關係?
問題是,到底學生應該在所謂「在學階段」學習些什麼呢?這個問題,其實在教育範疇�面是找不到答案的。
二、即使是必須的學習內容,我們研究過學生其實是怎樣學習的嗎?學校這些「學習」活動的存在,就真正表示學生在學習嗎?
比如說:語文。大家都會同意,語文是學生必須學習的。我有幾個例子:
懂考試非真明白
第 一個例子:我們在幼稚園學寫字,比如說寫一個「上」字。原來的意思,是學生一個一個字完整的寫。但是由於要「練」,因此一般要求要橫直十行寫一百次。大概 是「熟能生巧」意思吧!但是我們要是認真調查一些,現在很多孩子很「聰明」,他們是先「—」(一橫)寫一百次,再「—」(一豎)寫一百次,然後再 「—」(一橫)寫一百次。效率很高,很快完成一頁,但是其實並沒有一個字。
第二個例子(以前在本欄也介紹過):一個中一的學生,英文默書 unseen(事先不知道的)一定零分;但是 seen(預先念好的)的默書可以拿到八、九十分。詳細追蹤之下,原來這位學生在過去的六年小學�面,英文從來念不來,只會死記字母;大概是記憶力特強, 因此只要前一夜背好,可以拿到八、九十分。要是即時由教師念出來的,一定寫不出來,因此零分。這個故事對我印象很深:老師看到答卷,也以為這位學生不錯; 學生拿到八、九十分,以為自己很不錯;家長拿到成績表,也覺得自己的孩子不錯。大家都會滿意,但是其實學生根本就什麼都沒有學到。
第三個例 子,大概是十年前的事了。一位教師發覺中七經濟學的班上有一位學生,寫的東西不成文章,一塌糊塗根本不知所云。一查之下,這位學生原來中五會考經濟學拿的 是C,屬於不錯的「良」等。研究下去,這位學生說:「我很感謝中三的時候的經濟學老師。她對我們說,經濟這一科,要成績好,答案�面『點 子』(points)就要多;因此,不管如何,要把可以放進去的東西都放進去;因為不對的「點子」是不會扣分的。」當年改卷子,往往只看「關鍵 詞」(keywords)給分。這位學生採取的「泥沙俱下」的大包圍策略,果然奏效,於是拿了個C,其實沒有學到多少經濟學,到了中七就原形畢露。
第 四個例子,香港的學生在國際比較和國際競賽之中,成績非常突出,往往還獨占鰲頭。但是我們從事數學教學的同事說:香港的學生懂得「算數」,但是不懂得「講 數」。就是說,學生能夠計算出一個正確的答案,但是講不出這個過程其實是在做些什麼,也講不出為什麼要這樣計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嚴格來說,學會 了計算,但是其實沒有學會多少數學。
似學習非真學習
第 五個例子,最近教育局提出教學語言的「微調方案」。議論紛紜。有些議論也許是經不起推敲的。一說是用粵語教學學生容易掌握知識,這是理所當然的;難道用英 文學習物理比用中文學習物理更容易?但是現在的世界,需要學生在學習物理之外,也能(比如說)看得懂英文的物理文字,因此可以在網上拿到許多隨手拈來的知 識。我的理解,現在的「微調」,就是為這種學習開一個窗口,並不是要把物理的教學語言專為英文。另一說是接觸各科的英文材料,並不會改善學生的英語。那就 是說,學好英語就是學好英文科;那是一種相當奇怪的說法。
以上僅是寥舉數例。旨在說明,雖然在理論上,誰都知道教育的基本業務是學習;但是實際上,許多貌似學習的活動,其實學生並沒有真正地在學習。上面第一個問題,是關於社會的需求,是宏觀的;第二個問題,是關於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微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