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friends with kids,
近日讀了黃重光教授的 <認識你的孩子>,有點得著。明白應因應孩子的性格及成長步伐栽培,但應先理解及接受孩子的性格。並發現我都唔係完全了解到我家孩子的性格及合理的成長步伐,有排學。我之前真係想過錄起個仔話唔學琴的Video等佢大個播返俾佢睇,等佢唔好怪我冇佢機會佢學。原來咁係錯o既。哈哈...
12 Dec 2007
========
書名: 認識你的孩子/成長路1
作者: 黃重光教授(MB BS MD FRCPsych FHKCPsych FHKAM(Psychiatry),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現為成長綜合服務中心主席及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兼任教授。一九八六年黃教授於威爾斯親王醫院建立了香港第一個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部門,提供全面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服務。他與一班專業同工於一九九三年成立了成長綜合服務中心
出版: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01/01
頁數: 142
國際書號: 962950653X
原價: HK$60.00
========
本書著重了解孩子的性格,並接受該性格 (即不太要求孩子對自己的性格作改變).
性格包括:
- 氣質特徵 (當遇到情緒困擾, 回復平靜的能力怎樣)
- 性格特徵 (內向 or 外向 (把心事鬱結在心, 還是宣洩), 樂觀 or 悲觀, 容易焦慮等 (感情內涵特性), 執著程度)
- 潛能
- 發展速度
作者認為性格是天生的,父母應就不同性格而栽培,不同性格有不同優勝的地方。
但若就某性格不當栽培可能會出現心理疾患,如內向 + 不善處理自我情緒困擾 + 父母關係欠佳 => 嚴重情緒困擾
若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和說話都是「應該」這樣或那樣,他們必須反省和檢討,自己是否要求孩子成為自己的複製品,或盼望孩子變成另外一個人。
成長步伐有快慢,所以:
1. 父母和老師可以心安理得,不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必要的焦慮 (e.g. 以下是正常的, 8 歲不能自動自覺溫習, 4歲不愛弟弟, 12歲不聽話, 叫做東偏做西)
2. 父母和老師不再跟別的孩子作比較, 和不會批評某項目發展慢為頑劣的行為
3. 父母和老師能夠按孩子的成長階段,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機會 (e.g. 初小前沒有成熟思考能力安排均衡生活, 如決定是否學琴, 所以父母要為他設計和督促他過一個多姿多采的均衡生活。父母不是以高壓強迫孩子遵從自己的意願,而是透過鼓勵、支持和適當的安排,讓子順其自然地得到各方面的培育)
4. 父母和老師能夠及早留意和幫助遇上成長障礙的孩子
孩子的主要潛能包括
1. 認知能力 (思考、記憶、創作、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感情能力 (情感的感受和表達、化解情緒困擾、同理心等)
3. 自我了解能力
4. 社交能力 (交友、跟隨和領導、分享和競賽等)
5. 體能 (身體的靈活、體能的爆炸力、耐力等)
6. 藝術、音樂和舞蹈 (e.g. 四歲半開始學琴試試有沒有絕對音階的能力)
父母不要強迫孩子違反孩子的潛能,關鍵是
1. 首先界定孩子的全人發展範疇,特別是年幼的孩子不應偏重某一方面的發展
2. 考慮孩子的年紀,父母要為年幼的孩子作選擇和安排,但随著孩子長大,父母便要漸漸讓他作選擇
3. 父母多給與支持和鼓勵,少作批評和挑剔,使孩子真正能享受各種活動
4. 在適當的時候作出明智的選擇,終止或改變某些活動,不要強求發展孩子並不具備的潛能
父母應提供孩子以下的另類需要
1. 感官上的刺激 (視、聽、嗅、運動覺、前庭平衡覺)
2. 正常生活經驗 (人際關係、抵抗壓力、創作思考、好奇心、探索、求知)
3. 孩子需要得到父母適當的支配和控制 (e.g. 8歲孩子應未能自動自覺, 父母支配是必須的)
4. 孩子需要「生命的操練」(i.e. 關心周圍事物/新聞, 建立人生觀)
5. 孩子需要父母給予適當自由 (i.e. 心靈沒有枷鎖、感情沒有重擔、思想上沒有束縛、前途上沒有障礙)
不了解孩子需要有以下的情況
- 三歲小孩要求大人抱著餵是正常的。但不是鼓勵病態地依賴父母,即鬧彆扭時才餵。在開開心心時餵他是不要緊的,之後可以嘗試鼓勵自己食飯。
- 孩子不想獨睡是正常的
影響孩子性格的外在因素
-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和父母培育孩子的方法
- 學校環境
- 社會文化和環境 (e.g. TV)
父母通常不了解子女的原因
- 對兒童的心理及成長的特徵沒有正確的認識 (e.g. 6 歲不能自動自覺溫習是正常的)
- 沒有付出足夠時間和努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
- 父母本人的童年經歷 (e.g. 父母小時頑皮引起的行為,但孩子類似行為不一定因為頑皮,可能是性格或發展障礙)
- 父母對孩子的觀察及評估存有「偏見」 (e.g. 同一行為, 父母A覺得頑皮, 父母B覺得活潑)
- 父母的心理情緒狀態
- 父母不明白對子女的了解是一個互動過程 (e.g. 如孩子活潑, 父母一齊玩, 孩子更開心, 父母的理解是「開心、很逗人疼愛的孩子」)
了解子女的方法和要訣
1. 父母必須接納自己的子女 (e.g. 如天生理解力差, 更不應責怪)
2. 父母必須有足夠時間與子女相處
3. 父母必須與子女多溝通
4. 父母對孩子的理解必須是「互動」的 (e.g. 如何玩耍、兄弟/朋友相處、學校表現、同學關係)
5. 父母必須認識自己及毋忘學習了解孩子的知識(e.g. 父母需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過去、為人及自己的心理後,愈能準確認識自己的孩子。另父母應廣涉學問及知識,例如成長心理學、溝通學問、行為科學等)
6. 父母必須認 識身處的社會
7. 有需要的話尋求專業協助 (e.g. 學業, 情緒, 行為, 身體出問題)
父母因為不認 識自己的子女,也不知道自己做父母做得怎樣,因而心裡起了幾種情緒反應。一是焦慮,其次是內疚,還有一種情緒就是憤怒,這三種情緒蠶食著父母的心腸,也影響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孩子將來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後天因素就是我們怎樣去做父母。父母若不能與孩子有和諧的親子關係,或不能配合孩子的性格助他發展,最終不只父母苦惱,孩子也會大受困擾。
2 則留言:
有怎樣教小孩的書?小孩每當發皮氣就打人個個都打無人怕。
如果小朋友只係兩歲, 未有理解及自控能力,就只可盡量避免小朋友發脾氣。但如果三歲已有足夠理解能力,就要迫他她明白打人不對,及有後果.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