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3日 星期五

文章分享 - 公開考試的誤區

Dear friends,

Good article for sharing.

Benny
=====
2012年1月13日

程介明教育評論

公開考試的誤區

2012年是香港教育改革關鍵之年,公開考試是一個關鍵。這裏無意對即將出現的新香港中學會考「說三道四」,只是就一般在考試上出現的問題為讀者提供參考,這裏不涉及考試本身的技術和專業問題,那是香港考試局的職能範圍,這裏只是討論考試與學生學習的關係。「誤區」,是內地用語,指人們容易誤解的地方。

誤區一:公開考試可以促進教學

公開考試是教育制度的一部分,負有它的社會功能,也就是篩選、分等、擇優、淘汰。本欄曾經討論過上海PISA的例子。簡單來說,PISA的測試重點,不在於學校掌握多少知識(當然學生也需要具備一些基本的知識),而在於面對從未見過的訊息,如何提取、分析、闡釋、運用這些訊息,是如何把陌生的訊息轉化為有用的知識。

這種測試的思路,已經深入上海的基層教師。上海的教師都覺得,如此測試,真正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真正提高了學生。可以說,在校內的評估和測試方面,上海做了很了不起的改革。

不過,上海的教師又普遍覺得,這並沒有減少學生感到的「考試壓力」,原因是公開考試(「統考」)是另外一個故事。參加統考,就是準備搶高分,要爬在人家的頭上,才能進入好的高中或者大學。除非整個教育制度的社會功能變了,公開考試也許難以擺脫製造惡性壓力的罪名。

這裏的潛台詞是,校內的評核,必須適應學生學習而改革;但是這是教學改革的一部分,不能依賴公開考試的變革。

誤區二:公開考試就是死記硬背

公開考試不能積極促進學生學習,卻不等於公開考試不可以減少不合理的評估,盡量排除違反學生學習規律的障礙。香港的公開考試,即使在教育改革之前許多年,已經做了許多其他地方羨慕的改革。例如會考的科學卷子已經提供全部的公式,學生不必強記。以前考語文,需要強記範文的句節,「引經據典」才能得分,現在基本上已經沒有這樣的題目。歷史,又有「歷史資料題」,題目提供有關的歷史資料,着重考生的分析與闡述。整個會考,需要強記具體資料的「多項選擇題」(multiple
choice)也已經減到最少。

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的誤解,以為會考就是要死記硬背?問了許多朋友,原因估計有二。

一是過去的印象陰魂不息。很多家長還停留在過去的經驗裏面,以為考試就不離死記硬背,甚至不自覺地,把學校並不要求背的東西也逼着孩子背,以保萬全;也會有教師以為背書是最好的保障,「學生背得出,就算是學了」,這是一條最簡單有最容易掌握的公式。

二是公開考試涉及大量的出卷人員,也涉及評卷標準。他們之中,也許有些沒有留意「學習」專業知識,沒有留意現代教育測量的發展。因此雖然理論上大家都認為公開考試應該盡量避免強記性的考題,但是他們會覺得有些訊息是學生必須強記的,就在考題中滲透了。看在學校的教師眼裏,死記硬背就仍然無法退出公開考試的歷史舞台。

這裏無意否定記憶和背誦,記憶和背誦也是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然而,由於公開考試在社會有強烈的「指揮棒」傳統,要是公開考試有了強記的成分,死記硬背很容易就會取代其他一切的學習,違背了鼓勵發展學習能力的方向。

誤區三:凡是能學的,都能考、都要考

這也許是公開考試最大的誤區。教育改革的方向,是盡量拓寬學生的學習經歷,而不是局限在傳統的少數幾個科目。假如所有的學習經歷,都要納入公開考試的範圍之內,那麼教育愈是改革,學習經歷愈豐富,公開考試的項目就會愈多。這是荒謬的!

讓我們看看公開考試的實際作用。按照目前世界是教育發展的情況看,公開考試難免會局限在正規課程的科目上面。公開考試的結果,在就業方面基本上只起一個參考作用,很少有機構在招聘的時候細緻研究會考成績。況且,現在中學畢業就業大都不需要具體的知識,關鍵是中文、英文;其他的重要因素,如人品、道德、責任感,主要靠面試或者試用,不靠公開考試。

影響公開考試最大的還是大學收生,大學最希望的不是看過去,而是看學生的潛力。但是目前大學的眼光,狹隘地聚焦在正規科目的考試上面,是看不出學生潛力的。PISA模式的測量,也許最能量度學生的能力和潛力,但是PISA和其他一些國際測量的方向,是根據學生答案進行分析綜合,然後回過頭給以評分。並不是根據一個預定的標準答案評分的。因此,偏偏PISA模式的測量,難以達到劃分學生等級的目的。

當然,大學收生,也愈來愈重視成績以外的素質(但不是降低成績的要求),因此有面試、集體創作、模擬活動等等招生的形式。而眾所周知,這些素質是無法從公開考試的成績中看到的。

因此,公開考試應該是集中在最關鍵的環節,嚴格選擇測量的環節,以最小的影響面,最大限度地達到它的社會功能。美國以往只靠SAT,只考文字能力與推理能力,本來是以小見大的一個可行模式。香港的校本評核,要是設計不當,把校內幾乎每一個學習環節,都與公開考試掛鉤,就會把公開考試的影響無限擴大,滲透到學校社會的每一個方面,走到了教育改革的反面。

誤區四:所有的學習都可以評分

評估的專家,也許會這樣看;但是應用到公開考試,可以產生災難性的結果。的確,所有學習都應該有效果, 然而:

一、有許多學習的效果,往往發生在未來或是間接的,不是立刻可以顯示出來的,也不是立刻可以量度的;

二、有許多學習經歷(例如異國交流),效果肯定是顯著的,但是因人而異,難以也不必評分。這樣的學習,只需要有「有/無」(Yes/No)的評估;

三、有些學習經歷,需要學生達到一定的能力,只需要「及格/不及格」(Pass/Fail)的評估,在「及格」以上再評分意義不大(「通識教育」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如果勉強要在學生的每一項學習經歷上面評分,學校就會淪為一個評分機構,那將是學習的大敵。

因此說,要是公開考試不經過「學習」這個概念的洗禮,教育改革完全可以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