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6日 星期五

教學語言:香港怪現象

Interesting articles about education language.


http://www.hkej.com/template/dnews/jsp/detail.jsp?dnews_id=858&title_id=91633

教學語言:香港怪現象 程介明

要是外人看到我們輿論上關於教學語言的討論,一定會覺得奇怪。

比如說,到香港的大多數學校去看看、聽聽,其實教學的語言基本上是廣東話,學校之間差異不大。到底我們在爭論的是什麼?我往往這樣解釋給外人聽:分別在於使用什麼課本、考試用什麼作答。但是要是把這個解釋說給香港的家長甚至教師、校長聽,他們一定會覺得這是一種很奇怪的解釋。家長會說:「最重要的是我的孩子英文要好!」校長會說:「這影響到我們的收生,學校的前途攸關!家長都希望孩子念英文中學。」教師也許會說:「會影響學校的聲譽,我們教書倒是變化不大!」

行政措施代替選擇

又比如說,特別是美國朋友,會問:「你們的法律有規定教學語言嗎?教育局憑什麼規定學校的教學用語?」的確,我們的法律沒有規定教學語言,唯一有關的是「法定語言」。法定語言與教學語言的關係又是什麼?

又會問:「家長有權選擇嗎?家長想要其中一種教學語言,能夠滿足嗎?」我們這裏是由硬性指標和行政行為決定學校採用什麼教學語言,決定的時候沒有計算家長的意願和適合的學生的人數。因此家長的選擇是有限的。假如一位家長的孩子想用英文學習,因為英文中學是極少數,最大的可能是無法如願。劃定學校教學語言的指標,包括學生的英語能力;且不說不能用學生的過去(例如小學的英文教學水平)決定學生的將來(中學的教學語言);即使學生的英文水平非常高,也會因為僧多粥少而無法進入英文中學。這裏不是說英文教學就一定好,也不是說所有的英文中學都辦得很好,而是說:我們是用行政的措施來代替家長作出選擇。這在許多其他社會是不可思議的,因為是不合法的。

歐洲的朋友會問:「香港有語言規劃嗎?」我相信即使我們的決策者,許多人也許根本沒有聽過「語言規劃」這個概念。語言是一個社會的靈魂。語言負擔着一個社會的政治身份、經濟發展、文化傳弘等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在這種種因素中,語言扮演什麼角色?法定語言、經濟用語、文化語言與教學語言之間,是怎樣的關係?家庭語言(母語)、本地共通語、國語、國際語、第二外語之間又是如何的關係?政府、民間、商業活動三個方面如何協調?有研究與沒有研究,有規劃與沒有規劃,社會的語言發展會很不一樣。教學語言其實是語言規劃的一部分。

我們往往以為教學語言只是教育問題,因此請教語言教育專家;語言教育專家於是也純粹從教學效果的角度來提出意見,而難以照顧到大社會環境中的其他因素。語言規劃,當然不止涉及教學語言,也會涉及許多其他的語言問題。比如說,英語電影的中文語譯與字幕、廣告文字的雙語要求、公共交通工具的廣播用語、公營部門的會議用語、地方方言的標準化、等等。

使用就是學習

在香港而言,雖說是兩文三語,其實在回歸以來,我們並沒有認真地為國語(普通話)定位。

歐洲的朋友往往還會問:「為什麼不提倡用英語學習?」因為在歐洲,使用國際語言(其實還是英語)學習,已經從碩士課程提前到本科課程,而且愈來愈進入高中課程。在香港,一直以來支持用粵語教學(「母語教學」)的論據,往往是通過種種嚴謹的、科學的研究,證明用母語教學以後,學生的學業成績(例如會考成績)就會上升。這個結論其實是不言而喻的,用日常的用語來學習一門學科,當然比用外語來學習要快得多、強得多。難道用外語學習會比用本地語學習更有效?因此,這樣的研究,能夠說明同樣的知識(比如化學、地理),用粵語學比用英語學要好;但是不能說明學生不需要用國際語言來學習。那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

也就是說,用中文學地理知識是一回事,學會用英語來學習地理知識是另外一回事。許多朋友也許還以為學好英文就是英文科的成績考得高;他們忘記了,學習英文,完全是為了使用英文;而學習英文,最有效的途徑就是使用英文;在使用中學習,使用就是學習。

這是兩個層次的學習。香港的中學生完全可以有能力在兩個層次上面都成功。正如上周所說,在香港的現況來說,提高中文教學的素質,同時提供更多的空間讓學生使用英語學習知識,也因此通過使用英文更有效地學習英文,這其實是一個輕而易舉的方法。讓大多數的學生在「母語教育」的前提下學好地使用英語學習,這點要求算過分嗎?

拿英文作招徠

有些內地來說的朋友,看到報紙上關於教學語言「微調方案」的議論,經過解釋,還是覺得難以明白。為什麼政府主動放開中英文教學的分界,讓學校有更大的自主權對教學語言作出調整,而校長們反而歡迎政府一刀切?這樣的質疑是很有道理的。教學語言的選擇,歸根究柢,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也是價值觀的抉擇。每一所學校有自己特定的歷史背景、辦學宗旨、學生素質、家長要求等等,需要綜合衡量,才能定下恰當的教學語言。只有學校本身最清楚明白自己應該採用的教學語言。

即使在同一所學校,不同年級、不同科目、不同年代,也會有不同的需要與條件。學校對於設計校內的語言政策(包括教育語言),責無旁貸。過去政府政策的一刀切,也許造就了某些校長的心態,最好讓政府為學校作決定,省得要負起複雜的設計教學語言的責任,也省得要向面對家長的壓力。同理,大家爭相成為英文中學,但又不是胸有成竹去成為真正的英文中學;可以說是純粹拿着英文中學的招牌作為招徠,嗚呼哀哉!專業精神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