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8日 星期三

怎樣教孩子自動自覺

近日睇完林瑞芳的「怎樣教孩子自動自覺」,主要講如何改善孩子的行為,適合幼兒園及小學的家長睇。本書寫得非常好,理論實例 並重,引用香港調查及例子,每章都有精要總結。如果快三個小時都可以睇完。可能這是我睇的第一本關於教育心理學的書,所以覺得非常有得著。有興趣可買返本 或到圖書館借。

========================================

書名:怎樣教孩子自動自覺 – 作者:林瑞芳(港大學 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82/中大崇基/歷史、83/教育學院/歷史)

========================================

Personal Notes:

自動自覺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內發動機(ie. 對活動本身有自發的興趣)

而動機並非源自對該活動的熱愛,便是出自外控動機。(e.g. 獎罰)

若把進行活動的原因由外在轉化成內在,把調控活動的模式由外在轉化成內在,例如認同了活動的目的和價值,便無須獎罰而能自動自覺

轉化層次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by Edward L. Deci, Richard M. Ryan):

1. (最差) 外在調控 External Regulation =>

2. 內攝調控 Introjected Regulation (自我控制、關乎自我形象、內在獎罰) =>

3. 認同調控 Identified Regulation (行為結果關乎自我目標) =>

4. (最好) 整合調控 Integrated Regulation (行為結果關乎自我價值 pursues behavior because they symbolize what is important to the person’s sense of worth)

父母希望孩子內化他們要求,其實就是要求孩子內化他們的價值取向。父母要檢討自己的看法。自動自覺不一定好,最重要是為何自動自覺。

所有孩子都喜歡看見自己增長能力。所有孩子都喜歡做帶來成功感的活動。孩子對此有內發動機,會自動自覺去做,無需旁人監控。

孩子不喜歡學習,不是因為他們不再喜歡看見自己增長能力,而是有太多的學習活動不容他們增長能力,而且只帶來失敗,不帶來成功。

所有孩子都能學習。只要學習項目的難度調較得宜,再笨的孩子也能增長能力,也能嚐到成功的滋味。

以比較或競爭的勝利來界定成功 (e.g. 全級排名),即使能力再強的孩子也會失敗。

相信能力不變的孩子(e.g. 成日俾人閙死蠢)、遇上挫折會容易衍生絕望無助感。要孩子遠離這種感覺,便要讓孩子相信只要肯努力,能力也可以改變。

讓孩子有能力、有自信、我們便要給予孩子合程度的學習活動,以進步達標為成功的指標,而且要讓孩子相信能力非天定。

影響內發動機除了性情外,還有自主自決的感覺。

自主權可能只是主觀的感覺 (e.g. 你做A功課 or B功課先?其實冇得選擇都要做晒)

獎賞不一定能剌激孩子積極做事。(e.g. 老教授俾錢年青人make noise兩天後開始唔俾錢,年青人反而唔嘈)。受控制羈縻的感覺使孩子覺得那一個被獎賞的活動沒有甚麼內在價值。(e.g. 物質獎勵個完功課便會減少做功課在內心中的價值)

培養自主性包括培養他承擔自己所做事情的後果 (e.g. 唔執玩具引致唔見左玩具,父母千奇唔好買返。)

好父母之道不能只給予愛護與自由,更要對孩子行為有一定的要求。所要求的就是成熟負責的行為。只有愛護和自由,沒有了要求,只是放縱。只有要求而沒有愛護和自由便是專制。

要求孩子做某一事情時,能提供合理的理由,孩子會較容易接受。

原因除了要合理外,更要用體諒婉轉的語言說出。我們既要曉之以理,也要動之以情。

開明民主的父母,其子女的成長最好。民主包括尊重孩子的性情喜好,容許孩子自主自決,和孩子講道理,重視孩子的感受。

東方人較容易因應對方的良好關係(e.g. 良好親子/師生關係)而內化對方的意見或要求。

內化過程中,能力、自主和關係是三個重要由素。

越是覺得父母民主的孩子(e.g. 讓他們自已選科、做決定是徵詢孩子意見)也就越覺得父母關懷和愛護他們。

Trapping陷阱作用:如果孩子對有關活動一點興趣也沒有,獎賞便能提升他的動機,起碼他有做這個活動的外控動機。但不能只停留在外控動機,必須往內化的方向走。

訂立獎罰規矩的方法:

- 規矩的三部分:1. Trigger (time/ place / situation); 2. 行為 (e.g. 不做功課, 分享玩具), 3. 後果

- 規矩要簡潔,所列的行為是孩子可做到的,並盡可能讓孩子選擇懲罰和獎勵。

- 要孩子承擔行為後果時,父母讓孩子解釋他的行為。除了讓他有一個公平的自辯機會外,更讓他說出他在甚麼情況下做了甚麼事情,從而協助他分析自己的責任。

- 在實施規定的後果前,父母有必要向孩子解釋其中的原因。講明白道理,其實是要孩子思考他的行為和後果之間的關係,促使他內化有關的活動。這樣處理,可以把懲罰的重點轉移到事件的前因後果上,而非停留在父母要罰他的程序上。在講理的氣氛下,孩子較肯受罰,也較少懷恨。當然,父母在解釋理由時,最好能運用體諒婉轉的語言說出。

- 在實施規定的後果後,父母最好能向孩子提供適當的輔導,協助他處理情緒,改過和避免犯同樣的事。罰了以後,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在任何情況下仍然愛他,父母不愛的只是他的某一些行為。愛與關懷的力量能軟化最倔強的人。

- 在執行規矩的同時,父母要努力營造一個孩子不容易或不願意違反規矩的家庭環境。換句話說,這是營造孩子能自動自覺的家庭環境。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合理、能讓孩子增長能力和自信、容許孩子發展自主自決的能力、使孩子感到關懷和愛護、那些規矩大概只能備用、其後果不會常常施行。

正在檢索:

書名 = 怎樣教孩子自動自覺

書目記錄號碼

2224776

著者:

林瑞芳

書名:

怎樣教孩子自動自覺 = Self-motivated / 林瑞芳作.

出版者:

香港 : 成長綜合服務中心, 2002.

稽查項

162 頁 : 插圖 ; 19 公分.

叢書項:

幼吾幼系列

備註:

封面書名.
含參考書目.

主題:

家庭教育

其他書名:

Self-motivated

標準號碼

962816225X